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家庭"捆绑"是新农保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激励机制之一,而这一机制的"松绑"是否改变了农户的参保预期、促进其参保行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是决定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本文选取2015年CHARLS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考察新农保家庭"捆绑"机制"松绑"对农户参保行为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1)实施"松绑"政策对农户参保行为具有显著的逆向激励作用;(2)无论"松绑"与否,社交活动能改善农户对新农保制度各参数内涵的理解、有效缓解信息不完备问题,对农户参保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3)在不同收入群体中,农户参保的概率均随新农保制度实施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并且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这一时间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促进农户连续参保、真正实现新农保广覆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果园生草是一项涵水保墒、提肥调温的生态环保型果园管理技术,其逐渐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果园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文章主要分析甘肃庆阳市农户采用苹果园生草技术对其收入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利用2017年在陇东黄土高原甘肃庆阳南部3县1区32个村的19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采用苹果园生草技术对苹果产量及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1)苹果园生草技术的采用对苹果产量增加有显著效应;(2)采用苹果园生草技术农户的苹果园收入和家庭总收入都产生了增收效应;(3)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采用苹果园生草技术农户的苹果园收入和家庭总收入比未采用该技术农户分别提升了1.30倍和1.29倍;(4)对果园收入和农户家庭总收入分析中,一般描述统计方法比倾向得分匹配法高估了67.7%和14.73%;(5)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苹果种植面积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果园生草技术对提高苹果产量、增加苹果园收入和家庭总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让更多农户接受苹果园生草技术,加大推广应用的规模,建议政府管理部门重视苹果园生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和实物补偿,使苹果产业向提质增效方向发展,以促进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农民增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的两型农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作为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宁夏、云南和广西的16个县92村共75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使用OLS、Tobit模型等参数方法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参加退耕工程的农户较未参加该工程的农户其人均家庭纯收入提高17.7%。为了纠正了样本中的异质性偏差,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得出: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2%~11.4%,人均林业纯收入提高了7.2%~11.1%,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5.2%~8.9%,人均非农工作纯收入提高了4.8%~7.7%。这一结果表明基于OLS和Tobi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实际上高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因此我们应该谨慎看待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农户减贫和收入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异质性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框架中的"家庭捆绑"机制对家庭代际经济转移的"挤出"效应及其程度,由此评价"家庭捆绑"制度安排对老人收入再分配的效果。在控制了选择性偏差和不可观测异质性因素以后,研究发现: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初期,"家庭捆绑"机制并没有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②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因素导致最有可能被"家庭捆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老人获得成年子女经济转移净额最少,相反,那些没多大积极性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老人却能获得比较多的子女经济转移净额。由于代际支持行为主体所处经济环境的动态性导致代际转移行为的复杂性和动态多变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家庭捆绑"机制的效果还需进行长期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国人口红利消失拐点的出现,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运用自适应GM(1,1)模型,对我国今后10年内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工资差距及其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今后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关系,分析发现:在今后10年内,尽管我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断接近,但城乡居民收入却在不断扩大。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人口红利后期的"人口负债"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收益分配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6.
合并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制度本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按照合并后的制度进行缴费仍不能满足大部分参保人的养老需求。本文通过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缴费制度进行优化,变固定金额缴费为比例缴费,对不同比例缴费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当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定,缴费比例越高,参保人的参保年限足够长,按照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进行缴费的制度设计可以满足大部分参保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7.
刘梦琴  傅晨  曾亿武 《南方农村》2013,(10):50-53,68
本文研究珠江三角洲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探索路径,指出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深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珠江三角洲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形成了建立全市统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保”转“城保”和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三种路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碎片化”依然存在,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福利倾向严重。珠江三角洲继续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应加大制度整合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防止和克服农村居民参保的集体福利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现状的影响,就进一步完善该项政策和稳定农村消费市场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以消费和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选取合理的样本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结果]财产性收入是影响农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因素以及投保档次的制约因素,作以存量财富为基础的财产性收入要比流量形式存在的财富具有更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即财产性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农村家庭对养老保险的依赖程度。另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家庭消费能力表现出异质性影响。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食品性等日常性支出、文体消费支出水平明显要高于对医疗消费支出水平。[结论]国家要加大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和辐射作用,让广大农村家庭能够真正了解这项政策的意图。同时,要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性障碍,让更多农村家庭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养老待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地流转的现状,研究该区域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方法]以内蒙古3市为研究区,利用调研数据,并借助Logit模型分析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计算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倾向值得分,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计算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流转转入主要受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且为正向影响;土地流转转出主要受家庭人均资产价值的对数值、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庄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2)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较流转前而言,农地流转能够使转入户家庭收入有效增长0.202 0万元,使转出户家庭收入有效增长0.244 1万元,因此,农地流转对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影响效应要大于转入户。[结论]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应根据区域农地流转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基于贫困的多维特性分析了农地流转促进贫困减缓的理论机理,然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5省1218户农户3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的农地流转行为及其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其中,收入维度和就业维度的减贫效应尤为突出,教育维度减贫效应逐渐显现。但是,农地流入和农地流出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农地流出的就业减贫效应、收入减贫效应要更显著,农地流入具有极不明显的教育减贫效应。本文研究的重要政策意义在于:推进农地流转可能是增加家庭收入、提升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保障其权利进而促进全面脱贫攻坚的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冬小麦粮草兼用在保证籽粒稳产,缓解家畜饲草短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仍然具有争论,缺乏准确数据支撑。[方法]文章基于甘肃省庆阳市32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粮草兼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以期能为冬小麦粮草兼用的农业收入效应提供实证支撑。[结果](1)冬小麦粮草兼用的确存在明显的农业收入效应。(2)倾向得分匹配法在纠正样本异质性偏差后,估计出冬小麦粮草兼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效应为12.8%。而使用传统的OLS参数估计方法实际上把冬小麦粮草兼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低估了约6.4%。这一结论这为相关部门推广冬小麦粮草兼用技术提供了有力的佐证。(3)冬小麦种植面积,冬小麦产量,养殖数量和玉米种植面积对农户农业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基于此,从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扩大农户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引导农户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重视冬小麦粮草兼用生产模式在陇东黄土高原的推广及应用等方面提出增加当地农户农业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5年云南、贵州和陕西三省六县的1259户农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评估了贫困县农户培训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农户培训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培训使云南、贵州和陕西三省六县的农民家庭总收入平均提高了21.75%;另外发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长、家庭土地数量多、家庭生产资产多、加入合作社、家中有村干部、家中有女性参与村里会议活动、家庭宗教支出多七个因素,均提高了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而家庭人员数量多和到市场的距离远两个因素,会降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增收效应、预期效应、示范效应、挤出效应四个方面构建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虑农村居民参与非农就业的自选择特征和家庭异质性特征,采用倾向分值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层面检验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通过改善家庭收入增长性、弱化收入不确定性、强化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性,促进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增长,但也会增加教育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家庭消费造成挤出效应。上述四种效应叠加后,非农就业能促使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平均提高13.09%,但这一促进作用随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提高而逐渐减弱;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产品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对家庭设备、居住类受流动性约束较强的耐用品消费的促进作用强于对食物、衣着、交通通讯消费的促进作用,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类"软性"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农就业对家庭收入为中上水平、存在流动性约束、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及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这一经验判断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较为丰富,但既有文献大都关注其平均效应,忽视了农户个体异质性结果。基于2010年和2014两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下的"反事实"检验思想,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农户异质性。进一步,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相关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无论是转入户还是转出户,农地流转的收入效应都比较显著;但是,农地流转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效应高于低收入群体,农地流转市场的出现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农地流转政策面临着"效率"与"平等"两者的权衡。政策启示是重点关注并帮扶低收入农户,在乡村振兴中做好精准扶贫,发挥好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问题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小农户通过组织化的方式获取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其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有待验证。基于对山东省博兴县372个种粮小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值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分析了小农户组织化获取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其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化获取农业生产性服务可以显著提高小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23.03%)和非农收入(23.12%),对农业纯收入也有正向影响。(2)从不同组织模式看,村级代理托管模式和土地入社托管模式均能显著提升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和非农收入,且土地入社托管模式的提升效应高于村级代理托管模式。(3)村级代理托管模式对小农户农业纯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土地入社托管模式则相反。因此,应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统筹协调功能,不断提高小农户在获取农业生产性服务时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强化农业服务主体建设,更好地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文章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就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收入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但总体增收效果不明显,甚至存在负效应,而非农就业能有效提高各种类型收入进而提高其总收入。这为下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南、江西以及福建油茶主产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模型)对油茶种植户技术培训行为及其收入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传统回归方法评估技术培训对收入影响的净效应,存在明显高估的现象,而在控制了样本自选择和内生性问题之后,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的作用明显减少;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形成显著影响,培训内容中,选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和锄草垦复对农户油茶收入影响显著;在培训方式中,林间指导培训效果相对好,能显著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18.
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作用机制提出三点假设,运用PSM-ATT方法计算土地流转对2037个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使研究假设得以验证。结论表明:从总样本来看,土地流转可促进农户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效应尤为显著;细化转入和转出行为后发现,转出土地农户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水平要高于转入土地的农户家庭;从地区分样本来看,土地流转在巩固各地区既有收入来源优势情况下,还表现为对收入增长的区域异质性,并将衍生新的收入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作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没有多少农民不参保,但是多数人都会选择最低的缴费水平。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双曲贴现函数的增量贴现效用模型来描述农民的参保决策过程,在对农民的时间偏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特质的农民的参保行为。结论显示农民的时间偏好和收入高低会影响他们的参保决策,这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差别化缴费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蕴含农村改革重大突破农民财产权利不明晰、财产权利不充分、财产权利缺乏保障、财产价值无法得到公平的体现和实现,以致农户可支配财产少、农民家庭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极低,是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为50.5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总纯收入的2.0%;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虽然增加到228.6元,但比重仅上升为3.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村家庭通常要比城市家庭拥有更多的家庭财产(特别是生产性财产),财产性收入是构成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家庭退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巨大的现实空间,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保障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释放可持续增长的农村财产性收入制度红利,为根本缓解和解决"三农问题"奠定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