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3—2006年的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农业劳动力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总体上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基础之上,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必须找到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被人们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农村产业化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蚌埠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推动蚌埠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3个层面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旨在更好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尼斯和费景汉曾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农机具购置补贴作为一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财政支农方式,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农村"推力"的角度分析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机具购置补贴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导致农机与劳动力之间产生要素替代,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机具购置补贴在粮食主产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非粮食主产区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产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中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达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业已成为同先进工业并驾齐驱的基础产业和强大的输出产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发展现代农业 ,一方面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种植业、传统农业不能解脱 ,农业现代化不能实现 ,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 ;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农村中大量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现代农业发展又面临着更大困境。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并不一定说明农…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村社会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的小农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愈发严重。农业生产一线精壮劳动力严重匮乏,大量的老、弱、病、残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新的能量、物质、信息输入农村传统生产力系统,引起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劳动者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后,就在部门间和地域间流动。笔者根据江苏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动能和流动  相似文献   

7.
粮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生活、生产物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安全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一道被列为国家经济发展"三大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象。本文基于1990-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与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这些因素必然引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并导致农村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本文以铜川市烟叶生产农场化为例,对该市劳动力转移和烟叶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据国家统计局2月22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是指在2006年从业人员中,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包括我国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从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2006年末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  相似文献   

10.
<正>一、培育培养对象我国农业生产投入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迫切需要解决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问题。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农民的结构变化和农村人口的整体状况,选择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进行培育。1.农村务农青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造就一支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商品市场化、生产装备设施化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针对当前我国农民老龄化、兼业化与素质偏低的现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  相似文献   

11.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的短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分化日趋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更加严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时候。如何尽快补上农业这块短板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表明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必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域中心转移造成传统农业地区出现农村经济"边缘化"和农村人口"空巢化"的危机,因此文章利用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域2000~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ESDA空间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态DOLS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城乡差距、城镇化对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力度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以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为例,受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格局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其地域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心-外围"地区转移模式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城镇化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就地非农化最主要的外核拉力,且高值集聚区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溢出"的非均衡性是造成劳动力就地转移出现极化特征的潜在诱因。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可以通过工业化重心下移、鼓励城乡联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一、农业生产托管是契合农业生产实践的创新优选顺应了农业劳动力严重缺失和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形势。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异地务工,传统农业面临劳动力缺乏、投入成本高和收益低下等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快速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传统小农户生产方式已很难实现盈利,而旧有的土地细碎化和不完全流转导致大型机械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农业生产托管的出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孔祥智马九杰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一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如加大出口创汇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等,在农业部门中扩大可增...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业。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外出人员不愿回乡种地,留守的农民种不好地,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此次教育部、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业边际收益递减和机械化程度提高等一系列原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有4.98亿农村劳动力,以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据专家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论大力发展我国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使我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地区遭受的严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持续平衡的增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70%的人口在农村,有50%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一是生产规模小,农民人均耕地2亩多,平均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5亩左右,与美国农民人均几百公顷土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现阶段二元经济的特点仍十分明显: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几乎占世界农村人口和农业总量的1/3。198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9.1%,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4.4%。农业使用的生产资料仅占全国固定资产的21.7%。现代工业部门可以使卫星上天,而在农村部门中却“始终没有摆脱手工工具占优势,传统经验和古老成规起主导作用,‘老天爷’左右收成丰歉的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近来,媒体陆续报道了一些80、90后小伙回乡种粮的事例,根据实地调研,部分地区也确实出现了青年人返乡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倾向。青年人返乡从事农业有其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不但可以直接改善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解决现代农业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带动更多青年人回乡创业,形成一批农村的"中产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3个地市,47个村,共824个农村劳动力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现象突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负影响,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种植业生产效率呈现出先递增,然后保持不变,最后递减的"梯形"变化趋势,且递增和递减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女性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女性劳动力比例的提高,并没有降低种植业生产效率。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青壮年劳动力,在老年劳动力群体中,作用不明显。据此从技术培训、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提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