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引入关系数据范式,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全样本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有力途径。分区域考察显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驱动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南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大于北方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改善对缩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地区差距均存在显著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吕波  王辉  何悦  周仲鸿 《科技和产业》2021,21(10):252-259
探究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对黑龙江旅游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百度指数获取2011—2018年全国和分地区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逐日搜索指数数据.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时空集聚3个方面研究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2011—2018年全国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年际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W"形;2011—2018年31个省区市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较大、季节性影响显著;东部地区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偏高,西部地区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季节差异最明显;东部地区内的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差异性最小,西部地区内差异性最大;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正空间自相关,部分东部、中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多数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  相似文献   

5.
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一般认为,中部地区只要发挥其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制定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可以吸引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升级,再加上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加快技术变迁,从而实现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然而,当前的区域发展格局从空间上看对中部地区一定有利吗?这给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从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和制度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使我们理智地看待中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数据,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异质性差异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分区域的结果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东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从资源配置和制度供给两个维度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外部调节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调节了资本要素的作用路径,增强了资本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尚未实现对劳动力要素的有效正向调节。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制度供给效应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东部地区制度供给效应显著高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杨超  贾伟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45-350
应急产业是列入“十四五”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性产业,是科技赋能应急管理的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应急产业创新绩效的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趋势变化上,近10年应急产业创新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政策调整及重大社会事件很可能是提振创新绩效的核心诱因,技术效率变化常常滞后于技术进步变化;在空间态势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居中,中部靠后”空间格局,其中东部地区能够有效把握关键事件的“窗口期”提升创新绩效,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效明显并进入发展加速期,中部地区则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视角,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了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两业”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两业”融合发展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对邻地经济韧性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上,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两业”融合发展仅对本地经济韧性产生了正向影响,在恢复期对本地和邻地均产生正向影响;空间维度上,“两业”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东部、中部地区本地和邻地经济韧性,在西部地区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对邻地经济韧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的本地经济韧性为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两业”融合发展通过人口流动和区域创新显著促进了本地及邻地经济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FDI产业结构效应的差异,以及出口规模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PDI的流入能显著提升我国中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而对东部与西部区域影响不显著特点;扩大出口规模能有力推动东部区域第三产业产值及西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的提升,而对中部区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从高质量就业视角出发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同时采用基尼系数法测度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差异程度,揭示区域差异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高,10年间总体增长幅度约为38%;供给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区域的提升速度存在差距,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投入类指标供给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情况,西部地区的产出类指标供给水平最高,效果类指标的供给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总体基尼系数保持在0.23左右,供给水平的整体发展较为均等,具体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高于我国平均值,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保持较低水平;部分区域间差异显著且存在进一步分化趋势,其中东部与西部、东北、中部地区的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未来应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均衡,重点缩小东部和西部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差距,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在促进社会整体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各省市1996~2004年间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影响。从地区间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由此提出了中国现时期应该采用"因地制宜"方针制定教育投资政策,实现各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使用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对比中国不同区域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上发展较为完善,中西部地区还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增加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等方式来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8-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信贷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等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三大地区及四大行业群信贷配置的差距及其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对信贷配置的时空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中国信贷配置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信贷资金的地区配置和行业配置存在明显差距。(2)从地区角度,中国信贷配置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信贷配置较为均衡,未出现分化现象,中、西部地区的信贷配置在部分年份具有极化现象,且极化程度有所差异。具体来看,超变密度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各地区内省份之间信贷配置水平的非均衡性不断加强,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逐渐上升,而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态势。(3)从行业角度,各行业群信贷配置差距的波动更加明显,呈现行业内差距和行业间差距演变趋势不一致的走向,其中资本投入拉动型行业群的内部差距呈扩大趋势,技术创新驱动型行业群的内部差距波动最大,劳动密集优势型行业群与技术创新驱动型行业群间差距最大。(4)此外,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收敛模型表明,在2008-2013年和2014-2017年两个样本时间段中,尽管中国信贷配置的时空收敛速度存在差距,但其时空收敛性是明显的,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外围区域向中心区域的追赶速度降低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5.
李琳  吴珊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65-68,91
文章运用扩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简析协同发展的内涵,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现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2002-2011年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总体处于中级水平,东、中、西部梯级差异明显;十年间,东部与西部协同发展水平呈缩小趋势,而东部与中部间呈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led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LGCLS)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It uses data related to 265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9 for empirical analysis. It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or development stage differences, the impact of LGCLS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exhibited an inverted U shape with economic growth. The inflection point occurred when the per capita GDP equaled approximately RMB23,101 in 2008.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inflection point in eastern China is higher and earlier than tha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before the inflection poin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ereas after the inflection poin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region. For the easter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northwestern resource-based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relatively high per capita GDP,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GCLS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occurred earlier and showed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7.
高铁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交通网络体系,这对地区经济时空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采用2000-2016年地级市辖区数据构建"反事实"框架下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因果净效应。结果发现,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了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高级化进程,且东、中部地区高铁开通的净效应显著,西部地区却不明显,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进一步从资源再配置视角检验高铁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速了地区劳动力流通和资本积累,并且高铁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资本和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转化。同时劳动力和资本再配置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东、中部地区劳动力和资本再配置效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具有潜在的"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各区域2004年和2008年8个制度因素指标的实证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制度变迁呈梯度递减趋势,西部地区制度变迁严重滞后;对我国各地区8个制度因素2001—2003年当期、滞后一期、滞后二期24个因子与FDI引进关系进行的计量经济检验表明,FDI在我国三大区域的聚集与制度因素呈显著的相关性;利用1984—2008年数据对制度因素与FDI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制度变迁与FDI的引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各地区在FDI的引进中要重视制度软环境的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应主动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善吸引FDI流入,进而以FDI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制度演进,最终形成制度变迁和FDI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以此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琪 《新疆财经》2013,(6):38-45
在转交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五种类型,且这些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为促进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优化,本文提出:强化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合性;培育各省区特色核心竞争优势,引导产业竞争力合理布局;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整合凝聚区域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主动参与更大空间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考察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能显著促进省际间创新型人才流动;在分样本情境下,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创新型人才流动有较明显的影响;R&D经费投入在促进中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教育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流动影响力度偏弱。据此,提出进一步贯彻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高创新型人才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继续发挥R&D经费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等建议,为城市和区域人才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