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亦 《沪港经济》2011,(10):36-37
7月,香港整体消费物价指数按年上升7.9%,通胀率飙升至16年来的新高。 香港也如同内地一样,面临着高通胀风险。 CPI指数创下历史新高 8月1日起,香港迪士尼开始全面调价,成人票由目前的350港币调整至399港币。此次调价是香港迪士尼开张六年以来的首次调价。香港迪士尼管理层对此的解释是:通货膨胀,经营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2.
李茂 《沪港经济》2010,(4):52-53
香港经历连续5个月的通缩后,去年12月重现通胀。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上月按年上升1.3%,剔除港府一次性纾困措施的因素,基本通胀率仍上升0.3%,显示“通胀时代”正式重临香江。  相似文献   

3.
香港自开埠以来,通过币制改革抑制通货膨胀,基本维持了币值的稳定,避免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保证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为我们的币制改革和抑制通胀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 一 香港币制的演变与物价指数的变化 自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以来,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过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物价指数上涨率。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CPI?     
《西部大开发》2005,(3):52-52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l#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  相似文献   

5.
文斐 《世界经济研究》1992,(1):49-52,40
<正> 一、通胀:笼罩在香港经济的一片阴云从1989年起,香港年通胀率就达到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高企上。以甲类消费物价指数(CPI【A】)衡量的年通货膨胀率(见表一),1989年为10.1%,1990年为9.8%。到了1991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逐月恶化。今年首四个月都是递增之势:一月为10.7%,二月升为11.9%,三月又升至12.9%,四月跃至13.9%,这已经是自198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到五、六两月,通胀虽有轻微跌势,也在两位数字徘徊。八月份通胀又再度恶化,CPI【A】  相似文献   

6.
香港 香港通胀高企9.3%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的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预期,香港贸易增长加快,投资活动继续活跃,将是香港经济增长动力,预计1995年香港生产总值上升5.5%,与1994年相若,但通胀则受美元疲弱以及人民币升值引发入口价格迅速上升,1995年道胀率预测达9.3%,1994年为8.1%。渣打银行东北亚区首席经济研究员郭国全预测,1996年香港经济增长会达5.8%,通胀则回落至9%。1995年香港出口实质增长为14.1%,1996年为14.5%,1994年为10.4%。入口实质增长1995年为14.2%,1996年为15.4%,1994年为14.1%。  相似文献   

7.
龚方雄 《新财经》2007,(3):29-29
相对于通缩风险而言,中国的通胀风险更大。通胀意外上升将成为2007年中国经济和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日前,中国的通胀数据令人略感意外:12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按年上升2.8%,远高于11月份的1.9%,也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消费物价指数意外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升超出预期所致。此外,为更准确地反映中国的实际通胀水平,国家统计局承诺将继续进行消费物价指数成分调整,这或许也构成部分原因。我们不应对此感到惊讶,因为官方消费物价指数构成成分可能大大低估了中国的实际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8.
一、物价指数继续回落宏观经济出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佳状态 二季度CPI同比平均上涨1.7%,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前期人们十分担心的通货膨胀压力基本消失。中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佳状态,至少这是1998年以来最好的宏观经济状态。  相似文献   

9.
最新的有关数据可能让人们怀疑中国经济是否处于过热的边缘。过去12个月里,消费物价指数增幅从0.8%升至3.3%。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1.1%。GDP增长率已连续5个季度超过10%。上一次GDP连续5个季度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是1994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20%。如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所经历的那样,中国有可能即将进入另一个高通胀期吗?  相似文献   

10.
《天津经济》2009,(6):85-85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1.
香港的物价指数始编于1947年,当时称为零售物价指数,1969年6月后改称为一般消费物价指数。1974年7月开始,香港采用甲类消费物价指数。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高达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治理通胀正成为中国政府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CPI指数短期内有突破两位数的可能。不少媒体的朋友问我,物价增长速度为何如此之快?我的答案都是,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相对于市场所需要的货币量超额太多。  相似文献   

13.
1、对当前通胀形势的背景分析 要对1996年通胀走势做出适当的判断,必须对1992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这轮通胀的特点和成因作出准确的分析。 这轮通货膨胀来势之猛,涨幅之高、持续之久,均为建国以来之最,其经历了一个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后消费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这一轮物价上涨既有结构性调整的因素,也有通货膨胀因素,两者互相交错,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香港的消费物价通胀温和,于首11个月维持于1.9%的水平。然而,这主要是政府的一次过公屋租金宽免及物业差饷宽减措施所致,属短期性质。差饷宽减期过后,10月及11月的消费物价通胀,即分别攀升至9年来的高位3.2%及3.4%。除却上述因素,去年首11个月的住屋租金升幅达到4.4%,整体通胀可被拉高至4.0%.而非报导的1.9%。  相似文献   

15.
张权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35-38,48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日益严峻的通胀形势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通过对5个主要价格指数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通胀一紧缩因子作为对通货膨胀的测度。进而建立多变量时间序列变动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通货膨胀的11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三个公因子即成本及经济增长因子、需求因子和货币因子,并通过计量回归模型得出这些因子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量化影响。文章还讨论了我国现阶段的通胀形势,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的容忍区间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在1.87%-4.87%范围内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一季度多项物价指数继续温和回落,主要是因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一粮价明显回落。尽管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快速增长,但多数生产资料价格相对于去年三、四季度明显回落。通货膨胀的成本和需求推动因素都不强,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归纳起来,一季度物价增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继续处于调控与观察状态,经济基本面依然较为乐观,主要在于工业生产继续增长、投资增长放缓、消费需求趋旺、各类价格指标相对稳定略有升、金融运行健康平稳;然而经济压力依然继续存在,基本面的形势继续呈现略有过热的态势,其中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继续高企,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生产领域增长状况继续持续,主要产业的增长潜力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问题两议丹秋一、“通货膨胀”定义辩析何谓通货膨胀?理论界对此问题看法大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看法是: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具体说,是指消费物价指数年上涨持续在2.5%以上。西方许多经济学家持有这种看法。近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经历了4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CPI增速连续6个月以上超过3%),分别发生在1991年5月至1997年4月、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纵观四次通货膨胀,其发生的国内国际背景不同,诱发因素、表现形式、传导机制等也寻在诸多差异,本文从通货膨胀理论出发,比较分析了这四轮通胀周期的影响因素,指出货币因素是影响第一轮通胀的主要因素,成本因素是影响第二轮通胀的主要因素,而输入型因素是影响第三轮和第四轮通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2005年的9年间,GDP年均增长8.3%,同期以居民消费价格作为衡量指标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0.9%,这种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状况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产生经济高增长与低通胀态势,怎样才能继续保持这一良好态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