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大数据的洛阳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基于洛阳市游客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应用游客新浪微博签到频次、时间分层法、核密度空间分析法,分析了洛阳市旅游流年内时空分布特征,所得结论如下:(1)洛阳市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总体上呈"双峰山岭"型分布特征,两个较为突出主峰分别对应洛阳牡丹文化节、十一黄金周,客流量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对称性、反季节性等变化特征。(2)从客流量年内多重尺度时间变化上看,呈现出春季客流量夏季客流量秋季客流量冬季客流量的变化趋势,月内变化曲线呈现出类似锯齿状的突峰型或凹谷型,不断起伏的高峰分别对应双休日和传统节假日,周内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翘尾"形,星期六和星期天客流量最大,日内变化曲线整体呈现"平勺"形特征。(3)洛阳市旅游流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出"小型化、斑块化、大分散、小集散"和"一核多中心"的特征,热点区倾向于向高等级旅游景区聚集、城市中心城区集聚、重要交通设施集聚。(4)洛阳市旅游流日内各时段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变化主要发生在主城区,根据空间相似性,可分为两个阶段,0~9时段为游客休整期,旅游者活动较少,空间分布范围较小,9~24时段为游客游览和夜生活期,游客较为活跃,活动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2.
张家界市旅游客流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2年以来,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很快,但由于社会和自然诸多因素的影响,客流量年际间仍出现一些波动,年内季节波动尤其明显。旅游客流量的时空差异变化,是旅游经济的固有特性。在客流量波动中,该市主导景区对卫星景区起主导作用。本文分析了该市客流量时空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对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减少旅游经济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龙洞年内不同季节定点测定,同时与对旅游影响还不大的龙王洞对比测定,作者发现黄龙滑滑内空气CO2浓度的明显变化主要受客流量的影响。旅游旺季和黄金周客流量急剧增长带来的洞内空气CO2浓度大幅度增长,有利于岩溶作用,但洞内黑暗、高湿、低温的生态环境,对洞内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有害。洞穴内岩溶景观的变化,主要受漫长的自然岩溶过程的影响,与洞内开发旅游活动的关系不大,但与洞顶山地植被保护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综述生态位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研究,在分析生态位态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生态位概念、旅游生态位态势内涵和模型,进而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分析武陵源风景区与张家界市旅游收入生态位、旅游流生态位变化情况,得出武陵源风景区旅游与张家界市旅游之间存在依附、联动和共生发展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在线游客体验的视角,从用户体验性、技术支撑性、内容完备性和效应功能性四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旅游景区网站效用指数,用以反映网站建设水平的高低。通过对我国5A级旅游景区的官方网站效用指数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5A级景区网站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态势;为了提升旅游景区网站效应,必须以在线游客需求为导向。  相似文献   

6.
东盟旅桂“客流量—景区—酒店”空间错位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变量视角运用丰度指数、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等,分析2006—2015年东盟旅桂客流量、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运动轨迹、空间错位程度和贡献度。结果表明:(1)东盟旅桂客流量重心演变轨迹向西迁移,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空间结构;星级酒店重心演变轨迹幅度较小,整体呈现相对集聚状,突显出"集中"→"分散"的空间特征;旅游景区重心演变轨迹基本呈水平向东演进,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亮点纷呈"态势,分布更加均衡合理。(2)大部分地市错位指数较低,少数地区错位指数显著高于其它地市。高错位区集中在广西东北方向的桂林和西南方向的崇左、钦州、北海,中部地区空间错位不明显,桂林、崇左、钦州、北海是空间错位的关键地市。(3)空间错位贡献度最高的是桂林市,其次分别为崇左市、北海市,其它地市贡献度较低,且贡献指数差别较小。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对空间错位具有优化作用,降低了空间错位程度,东盟旅桂客流量是造成空间错位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7):61-72
以成都市为例,基于地铁刷卡、POI、建成环境等多源大数据,运用GIS、Python、Spark等进行数据处理,分析156个站点客流量、出行时间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解析站域设施数量、建成环境、经济属性等15个因素对客流量与出行时间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成都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具有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分布特点,每站日均客流量为1.6万人次;(2)出行时间随距CBD距离增加逐渐增大,每站乘客平均出行时间为32 min,出行时间的概率密度呈Gamma分布特点;(3)路网密度、容积率、办公设施、交通设施等对客流量具有非线性正向影响,而房价、距CBD距离与客流量则分别为"凸"形与"凹"形的非线性关系;(4)距CBD距离、购物数量、办公数量等与出行时间非线性正相关,而交通设施、房价等与其负相关。最后,提出考虑"流量"与"时间"阈值效应的建成环境优化、构建"出行+生活"的轨道通勤圈等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省2001-2011年A级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维度对景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江苏省景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低缓增长期(2001-2004年)与快速增长期(2005-2011年)两个阶段,表现出景区内部发展的非均质和景区间层级差异的显著性特征;空间维度上,景区集聚程度与其等级呈高度正相关,景区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扩散特征,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迁移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苏省A级景区时空演变的影响要素和动力机制,认为其主要包括经济驱动力、市场驱动力、政府调控力、交通驱动力等外生动力以及资源驱动力、品牌驱动力、科技创新力等内生动力,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走好“双加速”下的“三化”协调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从工业化进程看,2010年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611美元,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8%,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据对147个国家和地区截面数据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比重大体呈现出"倒U型"变化.当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时,工业化加快推进,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当人均GNI处于5000 ~10000美元时,工业增加值比重大体保持稳定,工业化着重是提升质量;当人均GNI超过10000美元时,进入逆工业化时期,工业增加值比重趋于下降.就河南省而言,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与本次并购之前五年内的并购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在整体上存在反向关系,但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且在国内首次运用配方法对二者倒"U"型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本文还发现高管的薪酬与并购绩效并未直接挂钩,在并购后公司绩效并没提高的情况下高管薪酬却明显地增加了。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014年湖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等有关数据,利用季节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指数,揭示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年内居民对景区旅游总需求呈山岭型变化,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双峰、多峰3种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单峰型景区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大,双峰型和多峰型景区相对较小;全省居民对景区的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呈"多中心"分布,其中最主要的3个中心为以凤凰古城为主的湘西景区群、以衡山为主的景区群和以长沙世界之窗等为主的长株潭景区群;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景区级别、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笑  张世伟 《技术经济》2020,39(1):132-141
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劳动供给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劳动供给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最低工资对农民工的就业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民工工作时间存在显著消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低工资对女性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对男性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最低工资对女性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工作时间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年代,并建立了动态比较的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省各市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动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总体上呈明显的非均衡上升趋势;转换能力的增长幅度变化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不规则的"U"型形式;全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呈反"S"状扩大态势,相对差异则表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00~2011年湖北省城镇化率和资源环境消耗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数学模型,分析了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现倒"U"型结构,但与建成区土地面积、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现"U"型态势,而非倒"U"型结构。这说明:近年来,随着湖北省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资源环境的消耗,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城镇化发展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基础,选择工业COD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和生活COD排放量表征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水平,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地处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水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曲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衢州市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大体呈现"倒N"型的变化特征,而单项指标中的工业COD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生活COD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分别呈"倒N"、"U"和"倒N"的曲线关系。结论建议:衢州市应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强生活污水的治理,以实现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闫闪闪  靳诚 《经济地理》2019,39(8):231-240
以洛阳市为研究案例区,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和社会调研数据的融合、挖掘,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洛阳市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所得结论如下:①洛阳市旅游流网络空间上呈现出"单核线网状"分布形态,具体表现为主城区网络最为密集,南部伏牛山旅游区、北部黛眉山旅游区网络相对稀疏,而其它各县市旅游区网络联系极其微弱的空间分布格局。②洛阳市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结构非常松散而且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且对核心景区依赖性较高。洛阳市旅游流网络是典型的核心—边缘型网络,但是核心景区对边缘景区的"涓滴效应"有限。③洛阳市旅游流网络"帮派"性较强,形成了内部联系紧密、外部松散的独立结构。洛阳市旅游流网络共得到24个派系,24个派系均呈现出以"龙门石窟、白马寺、丽景门"为中心的构造特征。④根据洛阳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可将洛阳市提炼为以洛阳市区为核心旅游区,北部黛眉山和南部伏牛山为次核心旅游区,其它县市为边缘旅游区的"一心两翼"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测度中国高校知识创新效率及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持力度、城市化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考察了区域信息化水平对高校知识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信息化对中国高校知识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和知识创新效率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即随着信息化水平由弱变强,其对知识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从空间维度看,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知识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而中西部地区信息化与知识创新效率之间未形成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冷成英 《财经科学》2021,(9):96-109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从投资驱动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但其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以我国1998-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负向的资本积累效应和正向的劳动供给效应、效率提升效应是投资率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2)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本积累效应、劳动供给效应、效率提升效应的相对均势变化导致投资率随资本积累呈倒"U"型变化,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资驱动模式必将转向高质量发展;(3)从地区角度看,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在2019年已越过倒"U"型的顶点,进入投资率随资本积累下降的阶段,这给部分省份期望通过高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观念予以警示.  相似文献   

20.
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收集城市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数据,分析影响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边际效应,构建了国内游客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相关模型。结果显示:①气候舒适度、双休节假日等是影响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年内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舒适度及节假日对客流量和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的边际效应系数分别为0.207、4.173和0.743、5.093;②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气候舒适度等是影响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对客流量及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边际效应系数分别为37.102、0.683、1.356、47.175和0.397、0.002、0.005、0.786;③游客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在时空变化上有较强的相关性,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每变化1%,客流量月指数将增加(或减少)0.611%,游客网络关注度每增加(或减少)1万次,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125.866万人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