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城镇化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传统城镇化发展优势逐渐削弱和制度约束日趋显现等困境,导致以工促农的基础不稳固和以城带乡的能力弱化,城乡协调发展动力不足。推动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以中心城市产业外溢带动城乡边缘区发展、提升中小城镇的载体功能、推进农村工业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东北地区应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重点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的扩散效应和带动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原则,大力提升城镇的经济实力和支撑能力,发展合作经济、特色经济,统筹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更好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探索资源型城市多元化发展路径,科学制定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提前布局资源型产业的接续替代工作,依托优势资源,探索资源型城市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强沿边城市对外流通关键节点建设,打造东北地区中心流通关键节点城市,科学定位地区过渡流通关键节点城市,逐步降低区域内物流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3.
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阳春 《经济论坛》2009,(11):15-18
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主要在于,通过加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素向农村地区的扩散,推动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应主要从城乡产业互动的内部驱动机制、外部推动机制、二者间耦合机制、组织和载体机制、输血和造血机制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下,县域新型城镇化需要走产业创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驱动在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和农村幸福指数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创新驱动对城镇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应通过完善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信息化与县域新型城镇化融合机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和创新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为主要发展动力,强调经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内涵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战略。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较早进入内涵式城镇化发展阶段。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截至2012年,长三角城市化率已达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比较平缓;中国的城镇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法国城市化自1830年起,从10%提升到50%,用了101年;中国城镇化自1949年开始,从11%提升到50%,只用了60年.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的“大突破”时期.法国一直是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辅助型城市化;而中国城镇化在1979年之前是行政主导型,1979年之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共同推动城镇化发展,市场成为主力.中国应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市集中,推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报告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部分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认为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城乡居民的储蓄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上升,但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市的发展远远快于农村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差距仍然很大等,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文章认为,只有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区域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运用新区域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背景、制度和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在区域化背景下推动西部地区区域合作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实施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区域协作的协调机制、制度创新和制度厚度培植、学习区域构建、城市与乡村合作和统筹发展、多目标发展战略和开放式合作等是区域化对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挑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中国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据此考察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三权分置”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在高城乡融合度地区、财政强省、东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三权分置”政策通过提高农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及城镇化共同推动了城乡融合;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地流转相互促进,农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能推动城镇化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的城乡融合具备清晰的作用路径与完善的自我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发展观下我国城镇化模式具有两大缺陷:一是以土地城镇化为内容的城镇化催生了房地产市场,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二是以人口数量城镇化为内容的城镇化恶化了城市容纳和承载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城乡协调、产业创新、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中心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发挥耕地保护制度的倒逼作用,加强城镇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在产业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基础上激发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义乌拥有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义乌由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等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形成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和模式。文章采用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义乌市专业市场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义乌市专业市场和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着,探讨了义乌市专业市场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机制,其中专业市场推动城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专业市场带动人口集聚,促进产业集聚,驱动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空间演变。城镇化加快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推动地区消费水平提高,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专业市场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最后,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等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义乌市专业市场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专业市场成交额和城镇化率之间有着正向的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专业市场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城镇化也是专业市场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顺应这些要求,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创新驱动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城市群高质量集聚,把城市群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与先行区;全面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将县城和小城镇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区;深度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别,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综合区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正确处理好中国式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路径依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逐步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由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50%以上,郑汴都市区人口集聚规模800—1 000万,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和谐局面初步形成,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叶允最 《时代经贸》2016,(13):77-80
"三期叠加"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面临"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可持续、新驱动"等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新格局,要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本文从广西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探索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广西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广西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的内在均衡机制,并且二者呈现出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进行初步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而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地理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高低集聚特征。随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在人口、产业、社保、土地、农村发展等方面的时空特征予以分析,采用空间误差回归模型(SEM)来估计区域间溢出效应,显示城镇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建设均有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同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分析了区域间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应注重农村内生能力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为落后,应继续加强城镇建设,推动人口城镇化,提升土地利用状况,完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将产生"倒U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创新驱动"视角出发,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层面构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质量。同时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构建VAR模型和协整检验,揭示创新驱动影响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统计和地理加权回归对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区域性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域,低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地区。2000—2010年,区域间乡村转型发展相对差异减小,但空间差异格局固化。2乡村转型发展受自然因素、区位条件、经济及社会变化的综合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投资带动是主要驱动力,耕地资源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制约性不显著。3经济社会因素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强度存在区域差异,工业化、城镇化对东部地区乡村转型发展推动作用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对平原地区和西北部畜牧区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4应根据乡村发展基础和转型态势,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措施和政策,改善区际协同环境及完善城乡互动机制,尤其提升中西部乡村地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区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09年8月22日,"第二届东北城市发展论坛"暨"城市发展与城乡统筹理论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上来自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了各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他们围绕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苏南地区城市发展模式、东中西不同区域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通常指人口由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成熟的城镇化事实上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回应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是,现实的城镇化进程需要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负荷加重、劳动者素质提升和权益保护问题、农业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和人力资本瓶颈问题、社会支出财政预算压力加大、城市公共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探求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就业为前提选择城镇化路径和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户籍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化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