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何俊芳 《价值工程》2011,30(13):213-214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思维和认识事物的工具。所以对于隐喻的理解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关于隐喻理解过程的两种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是影响隐喻理解的重要因素。最后从文化重叠,文化差异,文化空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文化对理解隐喻的影响,并指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隐喻,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Halliday于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概念,他认为名词化隐喻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展开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在语篇中的功能及应用范畴,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名词化隐喻。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把有关职业的隐喻性描述归纳为四种主要的概念隐喻类型:生命体隐喻、旅途隐喻、竞赛隐喻和匹配隐喻。进一步分析职业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发现:除了单个概念隐喻内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系统性的映射,还可以归纳出各个隐喻的类别特征即突显属性的映射,这些突显属性通过相似性直接映射到目标域——职业这一义域中,使作为整体概念的职业的特征更加完整。职业概念隐喻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本文以时间隐喻为素材,通过对其分析,探讨三种主要隐喻类别: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位隐喻的认知机制,并研究了其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发现尽管时间隐喻的源域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都可以由"时间是一个运动物体"这一总隐喻的蕴含所解释。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词汇教学是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瑛 《民营科技》2008,(1):66-66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模式。由于文化底蕴不同,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就容易对英语隐喻喻义的认知和理解产生歧义。因此有必要依据隐喻理论,探讨在汉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正确传达英语隐喻的喻义,以免造成误译。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刊中疾病隐喻表达的ICM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隐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都是由其他概念域的语言映射而来,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新闻报刊中与疾病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主要可归纳为战争隐喻、恶魔隐喻和自然灾害隐喻几种。对疾病隐喻表达做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分析,探讨疾病隐喻的认知理据和分布特征,能够为人们认知疾病隐喻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手段在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较之常规隐喻而言,新奇隐喻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主要通过概念整合理论采进一步说明新奇隐喻是如何在广告语中实现其劝说功能的.  相似文献   

10.
祖林  马宁  赵乔 《价值工程》2011,30(18):262-262
英语习语是有理据的,文章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等角度阐释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的语义解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和原型理论在处理多义词中心意义及次要意义问题上的冲突,希望明确隐喻鉴别的标准,纠正当前"泛臆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首先是由Lakoff提出的,是一种认知手段,也是潜意识下进行的.隐喻问题解决的是思维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政客演说时用到隐喻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和攻击性,用来说服听众跟随政党的政策、 态度和价值观.本文对卡梅伦在2015年连任后发表的演说为例,从其演说中找出以国家为主体的隐喻概念并展开分析.运用架构的方法和语料库工具剖析卡梅伦在其演说中隐含的动机.其深层架构和演说中用到的概念隐喻是息息相关的,这也就决定了公众对其演说中政策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围绕"符号"和"隐喻"的概念从相关领域进行探讨,并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符号"与"隐喻"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传统意义中作为修辞格的隐喻,概念隐喻是人们借熟知、具体的概念理解陌生、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阅读是读者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商务英语阅读较之普通英语阅读有着更多的抽象和较为陌生的概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的研究来改进商务英语阅读的效率和效果,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里的通用认知模式来更有效地对文本进行积极理解和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隶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即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经历和对待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概念隐喻来联想、推理,从而更好地习得词汇。对于由语言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隐喻意义的差异,还应注重加强对目的语的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16.
英汉常用近距知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常用近距知觉动词的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英语和汉语在近距离知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这两种语言民族在以近距离知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比较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特点。英语和汉语常用近距知觉动词的词义演变主要是从知觉域(属身域)向心域和外部物质世界域隐喻投射;向社会关系域的隐喻投射甚少,与远距离知觉域形成一个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7.
许静 《企业导报》2011,(19):214
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牛小艾 《价值工程》2011,30(34):192-193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源于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以及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感知,即使不同的文化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隐喻认知。然而,不同民族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使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存在差异,甚至出现认知缺失。文章分析了英汉隐喻存在认知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可以采用直白喻底并保留隐喻意象或补充映射条件,为英汉隐喻的认知缺失搭桥,使其翻译成为可能。认知缺失之间的搭桥应以译语和原语认知概念映射一致或趋同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growth的案例分析来阐释growth词语搭配中系统性的概念隐喻行为以及这些概念隐喻的构筑过程,从而进一步揭示经济英语中的隐喻性思维,这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经济本质的认识和对经济语篇的理解,而且对于第二语言教学也具有很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词汇系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人们通过它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 ,找出二者的关联点 ,从而通过认知域的互动来思考表达新概念。因此 ,隐喻成为了人们表达新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的强有力工具。文中通过对词汇系统发展途径的分析说明了隐喻机制在词汇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并通过对隐喻机制的动因、基础、映射过程等具体分析来说明隐喻是词汇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