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财政部发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不但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的一项空白,也有助于规范企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将对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操纵利润的行为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笔者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总结出一些会计处理技巧,供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只涉及单项资产时,即企业以一项非货币性资产与另一企业的一项非货币性资产相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可能涉及补价,对此应进一步区分支付补价与收到补价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一)支付补价第一步:判断…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情况下,如果不涉及补价。交易双方均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按照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确定: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从收到补价方看.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赢利过程己经完成。因此,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扣除补价.再加上已确认的收益,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在实际处理这类交易时.由于企业的交易行为难免会涉及诸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税金问题,使得确认补价收益和换入资产入账价值问题变得复杂化。但是,涉及税金的收益核算问题,现行的准则及有关指南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和解释,笔者拟就该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二)涉及补价的应收款项交换的会计处理 涉及补价的,如收到的补价小于换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的,应将收到的补价先冲减换出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后,再按上述不涉及补价的应收款项交换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处理;如收到的补价大于换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的,应将收到的补价首先冲减换出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再按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即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收益,并按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确认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支付补价的企业,在计算除换入的应收款项以外的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时,还应加上支付的补价和相关税费.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以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不同 ,区别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 ,在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的基础上 ,将非货币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由于《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中相关的税务处理只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现本文仅对非货币性交易中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在结合税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试作探讨。《准则》规定 ,对于非货币交易中发生的增值税 ,应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 ,非货币性交易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存货 ,则有关的增值税应分别计入“应交税金—…  相似文献   

5.
第一 ,不再区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 ,也不再区分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两种情况。而是要求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在有补价的情况下 ,将补价部分确认为收入。第二 ,简化了披露内容。原准则要求企业就非货币性交易披露较为详细的信息 ,比如非货币性交易的类型、涉及的金额、计价基础以及实现的损益。修订后的准则对此作了简化 ,只要求披露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的类别及其金额。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及有关增值税法的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企业以存货换入其他资产,应视同销售行为发生,计算并缴纳增值税。若以资产换入存货,则视同购进行为发生,应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并予以抵扣。笔者认为,对于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交易的简单处理方法可考虑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若在交易中涉及到补价、应确认的收益,按照相关的规定计算即可。  相似文献   

7.
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及有关增值税法的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企业以存货换入其他资产,应视同销售行为发生,计算并缴纳增值税。若以资产换入存货,则视同购进行为发生,应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并予以抵扣。笔者认为,对于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交易的简单处理方法可考虑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若在交易中涉及到补价、应确认的收益,按照相关的规定计算即可。  相似文献   

8.
(二)单项资产交易中涉及补价: 准则中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发生补价,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⑴支付补价方: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补价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按上述公式入账,不会产生非货币交易的损益。 ⑵收到补价方,应首先确认收益,再确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确认的收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按上述公式进行核算,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差异越大,补价中确认收益的比例就多,但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主要…  相似文献   

9.
根据<投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规定,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分两种情况:一是涉及补价问题;二是不涉及补价问题.从表面上看,准则和制度的规定都很容易理解,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则会遇到多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中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9年6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本文拟对中美两国的非货币性交易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借以透视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并就一些问题发表看法。一、关于准则范围的比较我国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定义为: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而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29号意见书《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中,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不涉及或只涉及很少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交换和非互惠转让。由此与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龙秀枝 《会计之友》2007,(28):62-63
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秀枝 《会计之友》2007,(10S):62-63
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闫秀娟 《会计之友》2008,(26):97-98
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并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邰红 《山东审计》2001,(12):26-26
按照财政部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第4条第(1)款的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其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区分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主要依据是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否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如果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则该资产属于货币性资产,反之,则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识别 在非货…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方应按如下公式计算确定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应确认的损益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 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交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相似文献   

17.
一、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资产进行的交换。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及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预付账款、工程物资、在建工程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等。《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交易时,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等于或低于25%确定;支付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支付的补价占…  相似文献   

18.
谈谈[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1999年6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执行。这一准则是为了规范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日益增多的诸如易货贸易、股权交换等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避免企业借此操纵利润。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将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来探讨。一、涉及货币性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确定问题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一般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但有时也会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补价占交易额的比例成为区分货币性…  相似文献   

19.
资产按其存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与之相应的交易也可分为货币性交易和非货币性交易。补价交易 ,就是指在一方以其资产交换另一方的资产时 ,在其资产中既包含有非货币性资产 ,又包含有货币性资产 (主要是现金补价 )的交易或交换活动。补价交易如何划分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呢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交易准则 )规定 ,以交易中货币性资产 (即现金补价 )占交易总资产 2 5 %为标准 ,即一项非货币性交易中现金补价占交易资产总额2 5 % (含 2 5 % )以内为非货币性交易 ,按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原则…  相似文献   

20.
②涉及补价情况下的会计处理 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判断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中有时也会涉及部分货币性资产,例如,甲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与乙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相互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