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作为中国民间集体智慧产物的"白蛇传"传说,往往带有不可规避的男性中心视角,而李碧华的中篇小说《青蛇》对民间传说"白蛇传"的重写,从主题上,解构了男权话语;从人物形象上,颠覆传统阐释,发掘了被掩盖的小青形象和被理想化的白素贞形象;从女性意识上,灌注了现代都市女性意识。李碧华的这种女性抒写试图打破男权中心文化中的"想象女性"的女性异化形象,还原女性真实的生活面貌,在解构中重塑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肖班在《觉醒》中解构母性神话,揭露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母亲身份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母性淡化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母亲价值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女性小说《爱玛》被认为是女作家简·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意识角度浅析爱玛形象,进一步全面和立体地解读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阐释出奥斯丁公开向男权社会提出抗议,反对女性做"房间里的天使"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感情世界,敏锐的自我意识,鲜明的个性以及批判精神。她们不仅表达了女性在家庭、社交和职业上的诉求,更打破了男权神话,解构了菲勒斯中心主义,重塑了当时的女性形象,引起读者对女性的地位、权利和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同时,女性人物的塑造也反映了乔伊斯个人对女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态度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话本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 ,指出该话本在戏谑的喜剧面纱下隐含着女性个体意识对封建男权意识形态 ,以及民间市井文化对封建官方文化的深刻的双重解构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话本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指出该话本在戏谑的喜剧面纱下隐含着女性个体意识对封建男权意识形态,以及民间市井文化对封建官方文化的深刻的双重解构性.  相似文献   

7.
《鸽翼》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翼》的女主人公米莉.希尔,在公主—王子童话模式中的心理发展历程中,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她的独立,自尊,对自身及他人的洞察,超越了传统童话中消极被动的睡美人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上看,这是对男权社会的积极挑战。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社会所认可和赞美的女性形象是具有忍、柔、美的女性。而活跃于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张爱玲则向我们展示了同时存在的另一类女性形象——女巫:就是被男权社会所压抑扭曲变形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希腊神话中男权意识建构下的妖魔化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权意识形态通过性别制度和话语霸权秩序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在这样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中,女性只能以一种异化分裂的形式存在。古希腊神话作为世界神话中的一朵奇葩,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古希腊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真实镜像,并揭示了父权制度建立以后,男权意识通过对妖魔化女性形象的建构来维护其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
权力与妥协--《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符号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学符号学中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深层关系是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不常用的方法。本文尝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乔治·艾略特的《佛洛斯河上的磨坊》进行阐释。通过分析,文本的深层结构显示:在维多利亚时代,家庭、性爱及女性群体都成为传播男权意识形态的“媒介”,主流社会通过这些“媒介”界定了男性理想中女性的角色、地位及气质,迫使女主人公接受传统女性概念,把她的行动限制在男权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最终导致男权意识在女性心理上的内化,从而彻底阻碍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从背弃到妥协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意识与主流社会意识对抗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与《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形象分析,揭示造成两位女性人物悲剧人生的共同的社会根源:在男权社会中男权意识与婚姻重压她们的精神和肉体,最终葬送了她们的幸福,使这些原本天真纯洁的女性不得不进行苦苦地挣扎.甚至绝望地报复直至精神崩溃。  相似文献   

12.
时尚与身体     
在这个视觉和听觉主导的公共空间中,我们经常被广告、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用性感、完美的身体形象刺激着,女性的身体日益成为时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消费社会、性别与身体的联系、男权意识形态主导三方面分析出时尚之所以总拿身体做文章,是由于消费社会下商家和媒体把身体作为推销商品的"卖点",同时身体引起的争议又与传统的性别观念、男权意识形态主导等社会因素相关,进而得出身体是时尚世界最美丽的"噱头"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杰作,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挪用和改写,塑造了五位女性人物。这五个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向男权社会的挑战和报复。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两个女性人物的故事为例来分析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罗马热病》中深受男权意识禁锢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在其短篇小说《罗马热病》中描述了现已寡居的两位旧时闺中密友在罗马的邂逅.由此揭露双方隐瞒多年的秘情。作家通过潜意识行为动作与周围环境的细腻描写,层层推进地塑造了因嫉妒而丧失理智的女性形象.从而揭示了西方社会男权意识禁锢下女性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海明威一向以塑造"硬汉"形象、关照男性世界而著称,有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忽略女性的男权主义作家。但是在他创作的多部短篇小说当中,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女性的身影,并且他对于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时他站在女性的一方,透过她们的视角来写作;而有时又会站在与女性对立的一方,表现出对女性的敌意和排斥。本文通过几部短篇小说来阐述他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并试图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视觉形象与性别歧视——以央视部分频道形象宣传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传媒制作频道形象宣传片旨在以系列精心雕塑的视觉形象来传播其频道定位理念,打造频道品牌。但是任何一个视觉形象都蕴含着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拥有的化意义。而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意识往往是其中最常见的内涵。本即从此视角,透视蕴藏在央视的部分频道形象宣传片中性别歧视现象,冀此说明男权意识在今天社会中的普遍存在,及其对电视传媒建立媒介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是美国当下最活跃的后殖民批评家之一,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属下女性”为批评和关注的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策略,坚定不移地针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着文化文本政治批判,因此她将自己描述成“实践性的解构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者”。她的“属下”概念是其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根基,又是其女权主义批评的精髓所在。从“属下”出发,通过解构和批判,她剥去笼罩在“属下女性”身上的各种权利话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揭露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和压迫,并通过解构历史的方法为属下的主体意识去蔽,批评矛头直指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认知断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女性生存意识、个人意识和女性性格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心理分析、二项对立等后现代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对《玫瑰门》一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铁凝的《玫瑰门》中对女权主义理想的解构和女性意识的表现,分析了当代女性写作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一部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雷特》进行质疑并颠覆的佳作。作家对小说的女主人公葛特露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让现代读者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葛特露形象解构的分析,论证了葛特露是一位有着独立鲜明的女性意识.努力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并对她与克劳狄斯的爱情做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史记》描绘了生活在封建君权、男权统治的极端核心的皇家女性形象,寄寓了司马迁对人事沧桑太多的感悟。本文着重考察西汉帝王后妃的婚姻生活,可以发现君权、男权摆布下宫闱女子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