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循环经济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经济学的两大主题"稀缺性"和"效率"在循环经济理念中的新内涵,阐述了循环经济所面对的稀缺性要素转移和效率目标变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从而论证了循环经济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进一步从经济学角度建立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理论支撑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与现实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构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假设前提存在与经济现实的强烈冲突。必须超越经济人假设寻找新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制约因素理论对接力技术的假设前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接力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所遵循“接”、“作”和“交”的原则 ,提出了生产中制约分类方案 ,分析了该技术的制约因素的性质、假设前提、生产与成本理论 ,指出接力技术以承认项目中存在性不确定的因素和管理中存在着惯性制约为前提 ,得出接力技术关于生产作业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生产效率理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分析中的基本假设与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并建立在逻辑演绎的基础之上,因此其逻辑起点必须依靠一些基本前提假设,通过演绎推理来产生结论。本文通过对整个经济分析中的基本假设及若干辅助假设的剖析,力图透视其发展进程中各理论流派对这些假设的预设、争论和修正,从而揭示其走向现实性的变化特征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理论和经济行为并没有掌握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基本特性,因此政策执行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不是十分理想。而本文以主流经济学为基础,剖析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学理关系和经济特征,强调利润创造是循环经济推广的前提基础。并从价值链的角度探求循环经济价值增值的动力机制,结合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和资源再生企业不同的角色和利益诉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循环经济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等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会计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循环经济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等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会计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础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往往与其方法论密切相关,自从18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作了缜密的推论,实际上,经济休假设有其局限性,在经济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几经锤炼,在内涵上有了新的拓展,其间也遭致了各个方面的质凝,但始终保留着“自利性”这一基本的规定性。现在看来,它只是揭示了人类经济生活中很小部分的规律,不可能一般化到人类经济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而不是本质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目前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借鉴,它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获得生存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要达到循环经济的这种目的,就需要财务管理手段,它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建立循环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循环经济财务管理做出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活动是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流动的前提和基础,产业系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促进物质、能量高效循环和流动的产业生态系统,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内涵特征和实施原则,是构建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5.1%,成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第三个增幅超过5%的年份,2007年将有所缓行,但即使降至4.9%甚至3.5%,自2003年开始的这一轮增长周期的增幅和延时性也是30多年来最好的。究其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增强了耐冲击能力,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和转轨经济大国本土经济国际化在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交汇互动中充分地发挥了比较优势,推动了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配置效率提高。同时,这也循环积累起了“全球失衡”。但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的“全球失衡”使美国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大国群的“引擎”作用逐步显现。因此,具有更长久的可延续性,利益相关方也具有更大的可承受和可以接受的程度。如果“利害关系者”能进行互利共赢的协同调整,不仅能使降低纠正失衡的成本,而且将迎来一个更加平衡和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怀着一个不可思议的梦,创造了不可思议却实实在在的世界奇迹--这就是"三维天然码"汉字输入法发明人张得一先生. 1997年春,编者初识张先生即为他所创造的神奇"三维世界"所迷醉;本刊当即配以评论员文章--<不可思议的世界奇迹>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报道.时隔仅一年,面对张先生带来的他更加革命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三维天然码智能软件和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的重要标志--入选了我国最佳汉字系统UCDOS/WIN7.0双平台时,我们自然产生了更多地了解他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得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极其适合农耕的一块沃土,自宋代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重心,也是东亚农业文明时期最发达的地区。尽管在日本明治维新后,远东地区最发达的桂冠不再为长三角所据,但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不经意间又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直至如今,由乡镇企业和  相似文献   

14.
郑洪涛 《经济经纬》2003,(5):44-45,52
一年前,当人们沉醉于WTO的讨论之际,一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正在悄然进行。于是,“世界工厂”问题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世界工厂”的可能性,但离实际形成尚有一定距离。同时将“世界工厂”能否最终在中国形成视为是21世纪所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通过对世界工厂演变历程的分析,集中论述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中国形成世界工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世界工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一种大势所趋,对于我国来说,必须克服构建“世界工厂”的技能人才瓶颈,克服构建“世界工厂”的道德责任瓶颈,克服构建“世界工厂”的知识产权瓶颈,克服构建“世界工厂”的资源环境瓶颈,从而使“世界工厂”的构建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17.
在全球化时代,呼唤"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问题乃是一个"问题束",它所隐含的至少有这样三个在逻辑上紧密相关的问题:第一,既作为观察者又作为参与者的中国社会科学或中国法学论者,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面对中国置身于其间的"全球化"?第二,为什么说建构当下中国法学或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性条件是我们对中国现实以及中国置身于其间的世界结构的"问题化"理论处理?第三,中国法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为什么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始终缺失对中国的实质性关注以及对中国"理想图景"的根本关注?在基本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后,作者强调:第一,以"世界结构"为观照,包括法律秩序在内的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必须服务于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第二,我们不仅不能将当下西方化的世界秩序模式作为"历史的终结",更应当利用中西文化资源,其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文化传统为世界秩序的重构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寻找一个新世界:中国近现代对“世界”的理解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飚 《开放时代》2009,(9):103-114
尽管当代中国往往被当作世界社会中的一个“例外”,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通常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乃是人类普遍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基于对中国近现代“世界观”的变化的梳理,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在19世纪末期,对自我的对象化和对世界的外化(即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外在实体)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可能比“国族”观念取代“文明”或者“王朝”概念更为重要。第二,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把世界想象成为要主动争取的对象,认为国族建设是为了实现更大革命目标的一个手段;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切实际的“革命天下”的想象。第三,在改革时期,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反而趋于单一化,同时对自己的理解也趋向于内化和简单化。文章最后呼吁发展一个“去中心”的对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郑晓奇 《江南论坛》2005,(10):54-55
大凡到过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人,都会对华西村的美丽和富裕而称道,都会对华西村的长盛不衰而赞叹。不错,华西村创造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是中国农村的骄傲。然而,华西村何以能从一穷二白成为“天下第一村”?何以能持续快速发展、长盛不衰?当我们走进华西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