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做老板还是企业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板≠企业家狭义的老板只是一个企业所有者的称谓。只代表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老板只是具备了通过他所有的企业参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性,而未必就能变为现实。而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的人,他可以是或者暂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但却是一个具备经济上的雄才大略的执行者,是那些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创造商机,并通过识别和配置必要的资源使之资本化以获取收益和增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板可以转变为企业家,而不等于企业家。管理者≠企业家管理者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主要因为他只能利用自己的职权,调动现有的职权范围内的资…  相似文献   

2.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和挑战都非常鲜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信息爆炸。人们往往在大量涌现的信息面前感到茫然、迷失,找不到自身定位。有些人因盲目地寻找一些没有希望的“机遇”而四处碰壁,甚至将威胁模糊地当作机遇。这就引出了一个定位的话题,这个情况也出现在企业、产品、个人事业之中。尤其是企业的一家之主——企业家。因为企业、产品、个人的定位在企业家身上是“三合为一”的。  相似文献   

3.
韩军素 《经营者》2007,(6):64-64
<正>保护私权,肯定物权,物权法律制度的最终确立,必将调动起人们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如果一人偷了别人一个鸡蛋,然后他利用这个鸡蛋在邻家的鸡窝里孵出了一只鸡,通过自己的辛勘劳动,这只鸡变成了一群鸡,最后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养鸡场。后来,这个人又扩大经营范围,建起了养猪场和养牛场。因为当初的鸡蛋是非法所得,整个养殖企业都不属于这个企业家吗?  相似文献   

4.
企业是什么     
企业家应该是一位得道高憎,能参透企业。因而企业家在繁忙之余,应向现代企业理论家学点现代企业理论知识。而现代企业理论家的使命并不是教企业家去如何改造企业,因为他自己都不会管理企业,他的任务是把企业的道理解释清楚,因为他们有一个基本哲学理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企业是个很迷人的东西,他把不同禀赋的人  相似文献   

5.
《英才》2003,(1):39-39
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是一个让所有企业家都无法预测的时代,一些今天还能分辨自己企业坐标的人,也许过了午夜就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企业家做人的成功;而企业家做人要成功,关键是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因为成功,只青睐“有好习惯的人”。 那么,什么是一个企业家的“做人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7.
一个优秀的CEO.必须要做到“知人善任.审时度势”。加入 WTO以后.企业完全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下竞争.一个企业如何去适应国际化的变化.去审时度势制定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这对于企业家是一个挑战。过去这样的问题柳总考虑多一些.他会给一个指引.但是现在我站到了一线,这些问题就要靠自己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企业家肩负着不同于上一代企业家的使命。神州数码的CEO郭为站在WTO的门槛上这样说。 神州数码的英文写法是“Digitschina”.意里是“数字化中国”.这个名字是去年分拆前后郭为自己想…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他们做到了,企业家这个称号才尤为可敬我虽然是一个写作者,身处文化圈,但很关注企业家这个群体,也算比较了解,之前我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而且我不在“此山”中,更可以跳脱出来观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企业家呢?我们习惯上会把企业分成几类:一种是小微企业,严格说跟企业家三个字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就是“小老板”,基本上通过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和官场高层不可能有深度交集;就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得有多少作品一样,一家企业至少到中型的状态,它的  相似文献   

9.
首先要界定一下,这里所谓“元老”指的不是创业的企业家本人.而是指他创业之初的主要合作者或追随者。企业的元老问题.我们己关注很久了。任何企业的创业元老都应是这个企业的宝贵财富,因为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这个企业。那么,作为宝责财富的元老为什么会突然成为“问题”,甚至要被当作一“关”来过、一“劫”来闯呢?  相似文献   

10.
张小平 《英才》2005,(7):40-47
他想到了,但他还是倒了;他准备了,但他还是没料到,竟被判15年刑期。这是金正董事长万平不得不接受的结果?不得不面对的残酷?还是不得不反思悲哀? 37岁的企业家与8岁的企业,曾经是一个行业辉煌的符号,如今却成为公众一言难尽的谈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每年新生民营企业15万家,但同时每年死亡又高达10 万多家;民营企业有60%的寿命只有5年,有80%都在10年内死亡。优胜劣汰,或许金正的命运只是应证了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规律而已。但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高成长性企业被领导者个人品格中的缺陷所葬送,且陪葬的可能是小股东倾家荡产的代价,他们的债向谁去讨?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因为我们知道,类似金正这种由于公司大股东内讧,而置小殴东利益于不顾的事,还会发生。作为媒体,所能呈现的只是一段恩怨的写实。金正案的全部真相到底是什么?覆巢之下无完卵,为什么这种于人于己两败俱伤、于公于私遗害无穷的中国式江湖恩怨总是一演再演?难以了断?是需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时候了。中国有句成语“杞人忧天”,主要是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而忧愁。甚至人们常把它与“庸人自扰”相提并论。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往往因为缺少这种危机意识,最终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像幸存者那样活着,兴许你会活得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曾听过这样一个有关“风水文化”的小故事:一位企业家花费了几亿建造了一幢漂亮雄伟的写字楼。企业家把自己的公司搬到18层,以图个“要发”的吉利。他又把自己的办公室布置在写字楼大厦的东南角。办公室宽大敞亮,阳光充沛,清风凉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企业家就把电梯中标的“18”层改成了“17·1”层,为什么呢?原来他每天上班上楼,电梯员都问“:王总,到第几层啊?”他都回答说:“18层。”久而久之,他突然想到古代民间有个说法是“地狱有十八层”,所以他为了避开这个念头,就把“18”改成“17·1”了。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著…  相似文献   

12.
“过热”还是“不热”?企业家自己判断错了不要紧,就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如果是国家错的话,损失就大了,这个损失谁负责?有没有宏观调控失误问责制?如何看待宏观经济形势,两会期间,本刊特邀请部分企业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张鹤泸 《中外管理》2010,(5):104-109
12年一个轮回。李书福在这个轮回里,成功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修炼,野鸡变了凤凰。但他需要颠覆自己以改变外在的世界吗?也许,这种颠覆在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整个企业界,整个民族,还不够自信,还需要用改变来赢得尊重。但终有一天,我们会拥有自己的"老顽童"式企业家,因为那时我们很自信。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行动纲领。学习实践《纲要》,企业如何有所为?结合近几年对一些企业的案例研究和思考,谈谈自己对企业道德观的再认识。(一) 经营企业与做人一样,都要讲道德,都要以德立身。 如果把企业拟人化,或者称之为人格化的话,企业家们就是每一个企业整体形象的有形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为人、他的品德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我们有许多“百年老店”、“中华老字号”,它们之所以有如此长的生命力,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这个世界,领袖对于企业的作用到底有多么重要,我不想鼓吹英雄创造历史,这是我们曾经不屑、曾经批判过的东西。但我想,一个杰出的领袖对于一个组织的巨大作用是不能视而不见的。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只需要目标和领导者,因为资金、技术以及其它一些条件都可以通过领导者去创造、去组织。因此,一个杰出的总裁对于企业当然必不可少。一个企业的成长其实就是人成长的过程。人长一分事业就长一分,企业家长一分企业就成长一步。那么,杰出的总裁标准是什么?总裁行为修炼准则之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以后怎么办?这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最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民营企业家——劲牌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少勋,他对企业不是“一改了之”,而是创造了“三做、三不做”的可贵经验,用企业高速发展的铁的事实较好地回答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这个重大问题。吴少勋究竟特殊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你在追求财富方面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把这个问题交给普通人,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交给企业家,得到的回答又会如何呢?一般人的猜想可能是“多多益善”,因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利润,作为创利机器的发动机的企业家,对财富的追求不应该小胃口。  相似文献   

18.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她”的登台,还有中国企业的“她”文化和“她”管理不管你多么豪迈,多么深沉,多么富贵,岁月的痕迹总是会一天紧似一天地爬上你的眉梢。而基业需要常青。无论规模大小、业绩好坏,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成就永续的事业,代代相传。“首先希望自己的儿子接班,然后再考虑女儿,因为女儿有着‘外人’的含义。”这不知是多少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心声,即便有些人不愿将这个心声表露出来。但是,当“第一代”企业家真正面对代代相传命题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或自愿或无奈地选择了女儿。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这样…  相似文献   

19.
新机制     
《中外管理》2005,(12):118-118
企业家:确有层次之分 我们必须要承认企业家确实是分层次的。比如“第五级领导”就是一个典型.他已经完全与企业水乳交融了。他只有一种精神.就是奉献。至于他能从企业里拿多少钱和回报.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我认为.张瑞敏就已经到了这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他的个人规划,是50岁退休,因为欠了很多债:欠自己和家人的债,生活品质很差,“都没时间有爱好了,多可怕!”5年后,他要重新建设个人生活,而且,他这样想:“如果这个企业非我不可,那是我这个企业家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