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观点     
我国实际只需要1.7亿农民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是关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道路,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巨大,素质较低。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中沉淀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3.6亿人,从农产品需求角度所进行的测算表明,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7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9亿人。而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据统计,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  相似文献   

3.
以城镇建设为契机 促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当然也是农民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才能为农民就业开辟更好的空间和载体,为土地流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条件。目前,我国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01年底统计,中国城镇化率为37.7%,城镇人口达到4.81亿,城市662个、镇20358个。而粮食主产省城镇发展水平整体上看,远远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必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民工问题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三分之一(约1.6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被称之为农民工。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他们及子女由农村  相似文献   

5.
<正>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把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网络、城镇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求职登记制度、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登记制度。加强乡镇、行政村  相似文献   

6.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一、规划制定背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的持续大旱,使云南人畜饮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面临极大困难和严峻挑战。为此,云南省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农村劳务收入新增43亿元。  相似文献   

8.
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失业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往往把失业、粮食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称之为世界面临的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与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相比较,失业问题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拥有12亿人口,其中8.5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在4.4亿农村劳动力中,农业3.3亿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课题组研究,在本世纪内,农业只需要2—2.2亿劳动力。这就是说,中国农村目前剩余1亿多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就业岗位。然而,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有其特殊性,他们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总人口增长了一倍多,1981年,官方公布数字是9.9亿人,现已过11.13亿.人口如此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未及时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失误.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出了大量劳动力,现在,城乡5.5亿劳动力的现实己不容变更,在现有人口和劳动力中农村约占70%,因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是一个十分令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规划制定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新中国70年的持续发展、40多年的农村改革经验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富裕社会迈进的"后小康"时代,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将逐步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十四五"时期,立足"两个阶段"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全面小康质量、为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开好局将成为核心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中国农村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重大问题,即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基础、实现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破解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题以及推动农村改革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和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理论,基于2018年浙江省14个县(市)681户营林调查户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营林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女性营林投工比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不同林种营林投入女性化有明显差异,对经济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用材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作用不明显。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营林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营林生产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大力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方法]文章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剖析其就业影响因素与就业方式,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出建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竞争力弱,且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经历、年龄、求职成本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更倾向于通过亲人或朋友介绍。[结论]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管理机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Employment Growth, Worker Mobility,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ounty-level labor market model is estimated for North Carolina. The model accounts for inter-county commuting, migration, and within-county adjustments to labor demand shocks. Econometr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employment growth (70–80%) during the 1980s was accommodated by changes in commuting flows.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indicating that labor force growth—and, by extens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associated fiscal impacts—in rural counties is sensitive to employment growth in nearby urban countie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wo opposing forces related to spatial spillovers that are usually neglected in analyses of the economic and fiscal impacts of employment growth.  相似文献   

17.
该文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显著成效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提出了扎实做好"十二五"及2011年农业资源区划各项工作的基本思路。文章同时对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十二五"规划做了进一步深入研讨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2017年在广东、河南、湖北、山西、云南5省所做的农户调查数据, 从迁移异质性角度, 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差异。方法 文章使用IV-Probit和IV-Tobit模型, 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为内生性的问题, 实现模型参数结果的无偏估计。结果 在广延边际上, 劳动力季节性非稳定转移就业对农户转入、转出土地均没有显著影响, 而常年稳定转移就业仅对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正影响, 家庭每新增1个常年在外务工者, 会使农户土地转出倾向增加9.5%;在集约边际上, 虽然稳定和非稳定的转移就业方式都降低了农地需求, 但只有常年稳定转移就业显著促进了农地供给的增加, 家庭每新增1个常年在外务工者, 会使农户土地转出数量增加8.1%。结论 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稳定迁移和就业, 尤其是让非稳定转移就业者实现在城市的长期、稳定就业, 是解决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供给不足的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城镇化率为4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总体较低。"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每年将有超过100万人进城落户,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应以城市承载力为基础。2011—2015年四川省城市承载力处于预警状态,社会承载力对四川省城市承载力贡献最大,经济、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贡献次之。从四川省各城市来看,承载力水平偏低,经济和资源承载力是制约四川省地级市城市承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文章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经济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质量等5个维度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在通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Ologit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2)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来看,县域内的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大,而跨省流动的促进效应最小。(3)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来看,稳定就业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大于非稳定就业。结论 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确保其在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