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政府发放消费券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政府发放消费券是对目前"市场失灵"的一种弥补;同时,消费券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和导向,同时又可有效防范"政府失灵"问题.同时,整个过程中,政府尤其要注意政策实施的时机、范围、力度以及造成的影响,避免过度干预和越位干预.  相似文献   

2.
李先玲 《当代经济》2009,(15):158-159
当前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如何启动内需是关键.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国内私人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法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消费券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一种方法,目前正在中国许多城市被尝试应用.消费券的发券主体不同,其经济效果是不同的,企业发消费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如政府作为主体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李天一 《经济学报》2021,8(4):87-11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各地政府纷纷使用消费刺激政策来刺激内需,进而带动生产端的复苏.中小微企业作为主要的获利主体,消费刺激政策对其经营的带动效果有待验证,同时各地消费券的设计方式复杂多样,何种设计方式的刺激效果更佳也有待探究.本文使用百万量级的中小微企业经营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以及三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发放消费券后中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营收分别提高了 28.17%和26.99%,在住宿餐饮业中的带动效果尤为明显;同时,在消费券发放期后并不存在消费的"挤出效应".第二,有消费门槛设置的消费券可以更充分地刺激消费;通过摇号和抢号方式发放消费券的效果均远好于通过消费获得消费券;面对特困人群发放消费券的刺激效果更强;通过工会发放消费券反而会降低消费券的刺激效果.本文的结论能够为我国未来消费刺激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消费券是政府部门发放,以财政收入为依托,相当于给市民的现金补贴,是一种直接拉动消费的做法。近些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内消费券话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杭州为首的地方政府派发消费券之风在国内悄然兴起。笔者从现有的国内消费券发行的微观效果出发,去探究日后消费券发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孟婷 《时代经贸》2009,(6):21-23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实际、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了时下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的消费券发放问题。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首先,给出了消费券的定义和认识,解决了消费券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分析了消费券提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明白了消费券为什么发放;再次,通过对有关消费的微观理论的分析,弄清了消费券应当如何发;最后,从消费券的范围、对象、种类、地位几个方面提出消费券的发放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红缨 《经济师》2009,(7):261-261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各地为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内需发行“消费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行“人民币消费券”的改革消费券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以杭州市旅游消费券为例,从发放地域、发放主体、发放渠道、使用范围、使用限制、旅游消费券面值、品牌知名度和旅游者人口统计因素8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旅游消费券效用的因素,并剖析其成因机制。最后,针对8个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旅游消费券效用的对策与措施,为旅游消费券科学合理发放,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旅游业造成严重冲击.本文从湖北省旅游企业经营状况、消费者旅游需求等五个方面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剖析武汉市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刺激旅游业复苏的实践及成效,探讨将此举推广到湖北全省的可行性及预期效果,最后从政府和企业双层面提出建议: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支持、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  相似文献   

9.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本文聚焦政府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对经济复苏的作用机制,选取六个典型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多案例比较研究。通过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发现,虽然政府短期消费刺激政策能够通过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公众预期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消费外溢效应等机制作用于经济复苏,但具体情形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而异。基于中国现阶段特点,笔者建议:在提升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的同时,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消费券发放机制,充分考虑国民消费和储蓄习惯对具体补贴形式的影响;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规模驱动就业和技术驱动就业对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管理的预警防范机制,使政府短期消费刺激政策更具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统计数字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安徽农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持续增长.难得的逆势上扬证明拉动内需、尤其是搞活农村市场的政策到位、有效,更在困顿时刻提振了安徽经济复苏的信心.分析原因,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经济回暖.  相似文献   

11.
王皓妍 《当代经济》2009,(18):150-151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已经实施的刺激住房、汽车和旅游方面的财税政策效果的分析,指出这些财税政策的效果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城市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提供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对购房投机者的税收力度,进一步下降小排量汽车消费税,按大区域划分规范发放旅游消费券,大学生自助旅游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连年高速增长。但是,在拉动GDP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消费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68,[1]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0.79。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出口也日益减少,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成为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为了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正在探索各种措施,包括搞活流通,发放居民消费券,增加居民休假等,这些措施是否有效都有待研究。为此,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凯 《时代经贸》2009,(10):57-58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低迷期美国军事研发投入对经济复苏的作用,探讨了美国以军事科技研发拉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美国通过军事科技项目的巨额研发投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经济刺激计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储蓄回流是由收入的增加、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形成的,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为居民的投资渠道做了详细分析,使得居民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财方向;推出"医疗直通车"这一新医疗保障制度来改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消费欲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达到降低我国高储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扶贫贷款是由国内有关金融机构承担的一项政策性贷款业务,它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担保是政府为符合条件的个人或实体特定目的的借款提供的综合担保,是政府为解决信贷市场失灵而提供的准公共产品。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广东省能否通过对扶贫贷款给予财政担保来促进广东省内扶贫贷款的发放,拉动广东省落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并评估其风险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发放消费券:看成都如何开先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放给成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重点优抚对象 ●各区(市)县指定在乡镇有网点的商场后购买消费券,每张50元 ●开创先河,国内首次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出口贸易的传导,使我国实体经济也几乎同步出现危机。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疲软,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只能起到暂时替代的作用。重新依靠出口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除了静待以欧美为主的世界经济的复苏外,还需要在结构上对我国出口贸易进行多方面的调整以及扩大我国的对外投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中下旬,四川成都率先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37.91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扶对象,每人100元.近日有媒体报道,这些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9.
文晶 《经济月刊》2009,(6):34-36
统计数字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安徽农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持续增长。难得的逆势上扬证明拉动内需、尤其是搞活农村市场的政策到位、有效,更在困顿时刻提振了安徽经济复苏的信心。分析原因,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经济回暖。  相似文献   

20.
艾萍 《时代经贸》2011,(6):168-170
本文分析了储蓄回流是由收入的增加、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形成的,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为居民的投资渠道做了详细分析,使得居民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理对方向;推出“医疗直通车”这一新医疗保障制度来改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消费欲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达到降低我国高储蓄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