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 《魅力中国》2013,(19):272-273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运用语用学进行翻译已越来越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语用学在翻译过程起着桥梁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语用学的内涵,并研究了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翻译策略,以期实现翻译后的意思与原文意思更贴切。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来说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综述的文章并不多,尤其是对其当代发展情况鲜有论及。有鉴于此,简要回顾与分析翻译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刘璟多 《魅力中国》2010,(23):264-264
科技论文摘要的翻译在科技成果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研究的必要性也可见一斑。本文结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将其应用于科技论文摘要的翻译,以期帮助译者对摘要翻译的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晓梅 《发展》2009,(12):95-95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有声思维翻译研究方法是翻译研究的实证方法之一,它在翻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操作过程和方法论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本文将对有声思维翻译研究方法的历史、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研究成果等相关问题进行基本的论述,并对有声思维翻译过程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当前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研究的现状出发,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即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间环节,分析了存在“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原因,以及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体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阚磊 《魅力中国》2010,(6):268-268,267
本文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视角对《狗儿爷涅榘》英若诚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英若诚是如何对语境因素进行顺应选择,通过成功的翻译将《狗儿爷涅巢》搬上美国云雀剧院的舞台,并获得观众的好评。通过该研究,本文试图证明顺应论对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的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上关于商业广告语翻译理论的研究甚多,其中角度不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生态学这一全新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受到了翻译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业广告语翻译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少敏 《魅力中国》2014,(11):229-229
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锐 《魅力中国》2010,(21):81-81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和辩证思考,翻译作为踌文化实践,翻译的表面目的是消除异质,而翻译的深层次目的则是向异质开放。异化翻译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差异是翻译存在的理由,又是翻译的茸的。对文化翻译的几个基本问题,即:文化翻译的概念等进行了理论研讨和实证阐述。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而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文章着重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探索存在文化差异词汇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旅游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梳理文化信息缺失与误译、专业名词翻译规范、修辞美学等翻译问题,提出改进重庆旅游翻译的建议,呼吁加强翻译教学、翻译行业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联系,使得旅游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从而促进重庆旅游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统计1998年至2007年发表在国内14个核心期刊上与语料库相关的文章,分析了国内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语料库翻译研究具有巨大研究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翟珊 《中国经贸》2010,(18):81-8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法律合同翻译的研究已成为翻译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法律合同翻译而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可行而有效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5.
杨馥榕 《新西部(上)》2013,(7):113-113,115
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主张翻译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观点;第四,希望更进一步把翻译同“比较文化”这个新学科结合起来,这样翻译研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曹诺 《黑河学刊》2014,(1):31-3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在调节各国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翻译已经成为科学翻译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翻译已成为加强各国间了解和沟通的必要手段。俄语新闻报刊的翻译研究正是针对新兴的翻译活动而进行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其描述译学研究是对传统翻译观的超越,并使人们对翻译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使翻译理论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滨 《魅力中国》2014,(13):192-192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对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提出了西方翻译理论对于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一项在美国完成的名为“中国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公示语翻译质量研究”的IRB课题研究。(IRBProtocol#:11—09—009)通过分析由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有效数据,得出如下结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公示语翻译的质量整体偏低,并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指出,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能有效的服务于公示语翻译领域。  相似文献   

20.
吴响平 《魅力中国》2014,(22):264-265
通过对比研究,文章揭示了佛经和《圣经》翻译在手法上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即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若以翻译方法为切入点的话,都大致经过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这三个阶段,而这种相似性背后则是中西方宗教翻译相似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