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全球美元本位:问题及东亚区域解决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是全球美元本位。然而,这种美元本位并非完美无缺,美元本位为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的巨大风险。作者着重分析作为国际金融框架支撑之一的美元本位,概述当前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亚洲地区存在的美元本位,分析美元本位给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风险,提出通过包括加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区域货币基金以及建立区域联动汇率安排等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方式,减少东亚地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美元本位下,美国放纵的经济政策是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和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东亚经济体为世界美元本位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而美元本位也放大了次级债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加强东亚区域间货币合作是削弱美元本位、应对类似次级债危机的美国资产泡沫破灭对东亚经济冲击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美元灾难"正在发生。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金融危机之后必然出现的第二次全球性灾难,它的名字叫"滞胀"——经济停滞、价格上涨。问题实际已经十分严重。美元无度贬值,已经引发世界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日本、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韩国都在考虑抑制货币升值的问题,这不仅会引发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刚性上涨,而且全球性通货膨胀会恶性爆发。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美元灾难"正在发生。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金融危机之后必然出现的第二次全球性灾难,它的名字叫"滞胀"——经济停滞、价格上涨。问题实际已经十分严重。美元无度贬值,已经引发世界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日本、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韩国都在考虑抑制货币升值的问题,这不仅会引发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刚性上涨,而且全球性通货膨胀会恶性爆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东亚国家和地区国际商品贸易定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东亚汇率传递的特征及美元贬值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冲击,并提出中国的对策。研究发现:美元定价已成为外部冲击向东亚经济传导的重要渠道;美元定价导致美国和东亚之间只存在单向的汇率传递,从而削弱约束美元贬值的内在机制;在美元定价条件下,东亚国家在面对美元贬值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时乐观其成,但是在面对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滞胀"冲击时却没有有效的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期的国际货币市场动荡不安:美元暴跌,日元升值,许多欧洲国家的货币不断贬值,欧洲汇率机制面临危机。这一系列事件实际上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新变化的必然反映,动荡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转变。 国际货币市场波动的主要标志是美元暴跌。但是,美元贬值并不值得过分恐慌,这是美元地位长期持续下降造成的必然结果。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是单一的方便的国际结算货币,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运转至今已有70年。在此期间,国际汇率制度从黄金一美元本位转变为以浮动为主的多种汇率安排体系,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汇率制度选择、储备货币和流动性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等理论讨论和政策变化贯穿于这一进程当中,成为重要的布雷顿森林遗产。在此期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金融领域,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发达国家仍在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经济格局与金融权力之间形成明显的错配,造成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不平等。原本以解决收支问题和确保金融稳定为目的的国际金融体系,却在历次危机中无能为力,甚至为持续性全球失衡深埋隐患。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重组和增设多层级的国际金融机构,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是未来国际金融体系重建的核心内容。这其中,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建,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参与创建新的多边金融机构,既符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也顺应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8.
张明  孟宁 《西部论丛》2009,(6):50-52
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讨论已经转化为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讨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用于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从而埋下了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的种子。在次贷危机对中国造成显著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明显加速重构国际金融战略的步伐,这包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出建议,以及更好地管理中国的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近几年世界货币体系中最令人瞩目的事情是美元贬值。在短短的几年里,美元对欧元的比值,从2000年12月27日的1美元兑1.19欧元,下跌到2004年12月31日的1美元兑0.738欧元,贬值幅度达到38.1%。差不多同时,美元对日元贬值了24.3%。尽管近期美元略有回升,但美元的持续贬值已经对全球经济形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作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其发展离不开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制约了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程度。国际金融体系在根本上存在缺陷及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拙劣表现.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另一个有力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各国的经济往来与国际结算,它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在各个阶段的货币体系均有其利弊.在当今货币体系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像美元这种信用货币的发行遭到了各国的质疑,美国依靠美元的贬值将危机转嫁到其他国家的行为引起了各国的不满,在2012年的12月,美联储又利用美元的核心储备货币地位推出了第四轮的量化宽松,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者开始讨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评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有关东亚汇率制度的论文集《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以下简称《美元本位》)2005年1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也即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推出。该书收录了麦金农最近几年的8篇论文,围绕汇率风险与东亚金融稳定、经济增长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经济周期、日元升值与日本的通货紧缩、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前景,以及如何完善东亚美元本位等问题。尽管该书是一本论文集,但主题突出,逻辑严密,既有综合、抽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日本、中国等国生动、深入的国别分析。其中,麦金农有…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经济背景下美元贬值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贬值主要是由美元与主要经济体货币调整不同步以及方向选择差异而形成。对于不同经济体而言,美元贬值存在着非常分明的正负效应,由此导致了各国政府态度认识上的不同。同时,总体上美元的渐次贬值有利于全球经济走向均衡,但速率过猛的美元贬值却会破坏国际经济的均衡。因此,未来美元的下跌空间会受到限制,“美元危机”只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广受质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此起彼伏,相关探讨日渐广泛与深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其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其二,人民币国际化。我国研究视野则更多侧重在人民币国际化领域。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秩序受到巨大冲击,日元大幅贬值,俄罗斯、巴西相继陷入金融混乱,并波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社会意识到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协调。在这一背景下,欧元的启动必将改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给本来已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本·斯泰尔著作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战(The Battle of Bretton Woods)一书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链接点,向我们理清了一战二战、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马歇尔的援助计划以及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高官哈里·怀特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货币领域的不同高见,最终达成了以怀特计划为蓝本的《联合声明》,形成了以美元-黄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金汇兑本位制度。然而黄金与美元挂钩具有先天性缺陷,1929~1933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的货币信用危机,大批银行倒闭。1931年7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汇兑本位制度。一些以英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度国际如印度、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随之放弃金汇兑本位制度。凯恩斯的国际清算银行却成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实实在在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一、滥发美元严重破坏了全球货币制度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元失去了信心,美元本位面临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与黄金共同构成国际储备资产。选择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是美国的强大实力使然,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在发生金融危机的今天,美元作为储备货币  相似文献   

18.
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也先后受到了日元和欧洲货币的一定程度的挑战,但由于其他货币尚不具备取代美元的实力,美元仍然是全球经贸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货币.根据国际金融统计(IFS)的数据,截至2003年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外贸结算、外汇交易结算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8%、48%、83%.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对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美国也从美元的国际地位中获益颇多,如美国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及其他间接收益.不过,美国也承担了铸币税逆转风险等潜在的风险,其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本文将国际铸币税收入划分为三个层次,估算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收益,并分析美国为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所承担的风险,为人民币今后逐步走向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包含联邦基金利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PPI、CPI和Shibor这6个变量在内的VAR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元加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降反升,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渠道;人民币短期内贬值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不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外贸易是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的主要方式,其中,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反应并不显著。大宗商品价格是美元加息对我国溢出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相对强弱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琦  刘克 《开放导报》2012,(4):29-32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普遍质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要求稳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制定清晰、可行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逐步确立与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相适应的货币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