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陈燕 《东南置业》2014,(12):40-43
2014年10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八条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通知》中提到,鼓励社会资金以BOT、TOT、PPP等方式投资建设地下商业街、平战结合人防综合体和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等地下工程。这一消息的发出,无疑为“捉襟见肘”的福州城区土地开发带来了一股春风。它意味着向地下要空间,即将成为福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也是福州乃至整个福建省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勇 《企业技术开发》2012,(25):100-101
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发展机遇。浏阳河水下隧道是长沙市的第一条水下通道,其建成对于拓展长沙市的交通和开发地下空间的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文章对浏阳河水下隧道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力求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3.
孔军 《城市问题》2003,(4):37-39
讨论了城市中心广场、站前广场、城市轴线节点处广场和居住区内部广场的开发利用模式 ,分析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可行性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智勇 《价值工程》2014,(27):7-8
旅游综合体中旅游空间的营造对于城市品质的提升和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景洪沧江修造厂旅游综合体项目的设计体会,对旅游空间营造进行研究:首先对旅游综合体发展的背景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结合案例解析方案自身特点、设计理念及空间布局特色,详细分析了旅游空间营造的四个方面内容:商业文化空间、游览路径空间、景观环境空间以及休闲体验空间。最后对旅游综合体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旅游空间营造设计的关键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刘鑫 《价值工程》2022,(17):65-67
某地下空间项目为大型地下商业建筑综合体,邻近地铁与地块建设,总长度约580m,属于超长混凝土结构,结构局部外露.因建筑功能要求、结构设计存在多项设计难点.以工程为背景,主要从围护结构、地下室抗浮设计以及超长混凝土结构设计几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工程环境,采取不同的围护结构形式;对地下室抗浮进行了方案分析,选定合适的抗浮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综合体步行公共空间理论的研究,采用查阅文献资料、 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力图发现我国商业综合体步行公共空间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一系列合理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此规划合理、 交通便捷、 商业氛围浓厚的商业综合体步行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地下综合管廊将核电站厂区的给排水、工艺管线和电缆等集中敷设,不仅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且可以避免管线施工和维修时反复开挖。文章结合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综合管廊设计和建造阶段的经验,对AP1000核电站综合管廊加固段设计、接口节点设计以及排水和消防设计进行了阐述,可为类似核电堆型的核电站地下综合管廊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磊 《中国房地产》2012,(17):54-57
一、国内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城市综合体是从"城市性、开放性和集约性"层面切入城市发展本质,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城市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而形成,其利用建筑空间复合化、集约化和开放化,满足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旅游、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功能空间需求,并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空间能动关系,构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经济聚集体。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尽管短暂但发展迅速,由于城市综合体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运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些城市已经把城市综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考虑物流系统规划布局和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空间规划,避免网络布局不合理导致后续运营成本过高、配送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特点,将其抽象为二级节点选址和三级节点分配问题,设计了由三级节点构成的地下物流系统。考虑地下物流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的使用率,构建了基于成本和设施效用率的多目标、多约束的选址-分配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求解验证,得到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网络布局优化和分配决策方案,解决了二级节点的选址和分配问题,对地下物流系统网络构建与优化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分析高校入口空间基本功能入手,提出武汉高校入口空间模式的多样性和校门形式的单一化,从而提出对于高校入口空间模式的优化策略和校门形式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分析高校入口空间基本功能入手,提出武汉高校入口空间模式的多样性和校门形式的单一化,从而提出对于高校入口空间模式的优化策略和校门形式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型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兴建筑产物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醒目标志,虽然满足了公众休闲、居住、购物需求,但是消防安全管理隐患以及频频发生的严重火灾事故让人警醒,所以加强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监督管理,在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和谐稳定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对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监督管理方面的困境进行分析,力求能总结出更多有效举措,实现监管风险的化解,维护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体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都市机能增长,推进都市空间高度聚集利用。在这个目标下,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划体系,包括地下都市规划制度、地下利用的Master-plan①、地下空间Guideplan、地下交通网络规划、地下街规划五个部分。各部分针对地下空间的不同层面进行控制,相互补充,处理了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地下空间之间、近期与远期发展、各地下空间事业者、私有与国有土地地下空间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慧仙 《价值工程》2013,(26):102-105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竖向层次的规划,导致一部分设施开发不合理,地下设施空间占用的冲突矛盾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正常进行。文章结合宁波市工程地质条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宁波轻轨交通建设工程为契机,探究宁波市地下空间平面分区和竖向分层。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分层开发模式,可使地下空间的开发遵照有序、有理、有利的原则进行,节省建设投资,提高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空间是城市开发的重要自然资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的目的旨在把握城市所具有的地下空间可开发利用的总量和潜力,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依据该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了各层次判断矩阵,并进行了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经研究分析得到:地面空间类型、受已开发地下空间的影响程度、地震烈度、滑坡及崩塌、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层数、受影响的地下水赋存类型及活断层等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刘佳 《价值工程》2021,40(16):42-43
针对北京市建成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因缺乏空间统筹导致的各类问题和矛盾,以及上位政策中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建设的统筹要求,分别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地下空间利用统筹模式特征及相应的统筹对策,增强地下空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期为未来北京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的恶化,绿色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把绿色技术运用到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中,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成都作为西南片区大城市,研究绿色技术在其地下空间开发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成都地下空间发展的历史背景,并依据调研结果把成都地下空间现状利用情况分为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设施、人防设施和市政管线设施四大类,总结了地下空间开发中常用绿色技术,并通过现场调研和资料查阅的方式对成都典型的地下空间中绿色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绿色技术在成都地下空间中的应用相薄弱,但潜力巨大,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层商住综合体是最早出现的高层综合体类型.它将居住体和商业公共体(住区或社区商贸娱乐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融居住与商贸娱乐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的商业建筑,主要就是指融合了多项功能在内,可以用于商业、居住、文娱等方面的多功能建筑。同时在该建筑当中既要满足多功能性的需求,又要保障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和裨益,从而使得该建筑具有高效、多用于一身的综合体建筑。综合体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强。以下主要针对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的商业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地下公共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芝霞 《城市问题》2007,(2):14-19,35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逐步成为现代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下空间固有的特点及人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地下公共空间难以吸引人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分析了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指出其内在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以期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