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锡民 《中关村》2009,(12):68-69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被称为“蚁族”。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消息北京热抢中职生当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今年95%以上的北京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已经就业。明年的中职毕业生已有六成被用人单位预订。在今年已就业的学生中,除少部分升入高职外,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约占1%,进入第二产业的约占22%,进入第三产业的约占77%。“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首个由民营企业资助创办的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近日成立,这是希望工程首次联手民营企业创立的一种新型资助模式。本次成立  相似文献   

3.
消息北京热抢中职生当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今年95%以上的北京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已经就业。明年的中职毕业生已有六成被用人单位预订。在今年已就业的学生中,除少部分升入高职外,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约占1%,进入第二产业的约占22%,进入第三产业的约占77%。“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首个由民营企业资助创办的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近日成立,这是希望工程首次联手民营企业创立的一种新型资助模式。本次成立  相似文献   

4.
马文良 《中关村》2007,(3):67-69
经过多年发展和努力,中关村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高密度科技智力资源地区之一。这里聚集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39所,几乎囊括了现代科技所有专业和学科,拥有最雄厚的师资队伍和最优秀的学生群体。在校学生近100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50万人。在以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为首的国家级科研院  相似文献   

5.
明星 《中关村》2013,(8):80-83
或许从MOOC、校企合作办学以及凤凰城大学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汲取一些养分来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产出率。有媒体报道,2013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从就业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4月  相似文献   

6.
石谦 《中关村》2003,(1):72-73
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人才供大于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级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高级蓝领”不仅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新宠,而且用人单位为了得到这些人才竟不惜重金。近两年来,江苏各类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不少地区甚至达到100%。苏州,众多正在读大二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已经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面对这样明显的优劣势对比,许多大学生“回炉”上技校、选择曲线就业的道路。市场调查: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一份内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在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技工不足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表明,我国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短缺,企业的实际需求比现有高级技工人才总量高出12个百分点。一位企业老总曾经告诉记者,现在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12,(11):106-106
继一段时间的“逃离北上广”后,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再次将就业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近日,中华英才网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在毕业后1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为63%,占比最高,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明星 《中关村》2010,(9):74-76
十年后,中国将进入一个两亿大学毕业生的时代。保证毕业生的素质和数量一同实现增长将是中国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提升自身品牌的空间也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张颐武 《中关村》2013,(7):108-108
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大学毕业生只要自己付诸努力,价值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勒川 《中关村》2007,(8):26-33
论坛缘起:市场经济是创业经济。无论是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对人才市场提高要求,还是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都使工作岗位成为了稀缺资源。为突破就业重围,全  相似文献   

11.
万辉  廷玉 《中关村》2004,(6):84-85
日前,江苏省常州市团市委在该市举办的首届青年人才专场招聘现场,围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指导和培训需求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261名大中专毕业生接受了调查,其中本科56 人,大专191人,中专14人,除了在常的17所大中专院校外,还有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19所外地高校的部分学生参与,调查的结果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明星 《中关村》2010,(2):82-83
国内大学生就业难催生了留学热潮。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而企业进校招聘的岗位数却要比去年同期少二成。英国、新加坡等国2009年本科生的就业率普遍在85%以上,这大大超过了国内大学生60%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影片《毕业生》里面,大学刚毕业的主人公本杰明,在毕业宴会上被一位受人尊重的前辈叫到一边,说是要告诉他一个具有魔法的词——塑料。不知道这位冲劲十足的本杰明在载得美人归之后,是不是真的投身于塑料化工行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位前辈显然是过气的人物,根本不了解当时的塑料化工行业已经是过了中午的太阳。  相似文献   

14.
郭宇明  CFP 《中关村》2006,(6):95-97
眼下又到了应届大学生毕业的时间了,然而一项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47.1%的签约大学生月薪在1500元以下。在广州,有公司在招聘会上打出“月薪500招聘本科生”的横幅,而500元已低于广州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更有甚者,个别应届大学生求职时甚至亮出“零薪水”的求职策略。“500元”和“零薪水”,是大学生起薪低到极致的表现。“大学扩招,大学生总体上供过于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市场薪水的普遍下降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这也导致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后果:大学毕业生起薪过低,会降低民众特别是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程桔华 《中关村》2006,(4):90-92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13万,按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约有近80万人毕业后难以就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开始侵蚀高校学子。一些大学生开始研修《厚黑学》,丢下课本拿起酒杯,有的甚至还在校外做起了“三陪”……这些本不是在校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灰色技能,一时间却在某些高校悄然兴起,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就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让“灰色技能”远离高校!《厚黑学》:求职前的另类教材在“灰色技能”中,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学》以分析历史(…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演变总是在时间中寻找突破口。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教育领域是以废除高考为“突破口”的,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推迟半年,结果一推就推了六年。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推行“高等学校靠群众推荐,招收经过二年劳动的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办法。由于废除了考试,上大学没有客观标准,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泛滥,以致上大学“走后门”成风,大学生文化水平严重下降,国家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青黄不接。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相似文献   

17.
程桔华 《中关村》2011,(10):79-79
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约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对北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年底前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就业创业好机会。由价值中国网林永青、80创成周华、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零点咨询袁岳、  相似文献   

18.
陈小莫 《中关村》2008,(9):78-79
“1本=民工头子;2本=民工;3本=农民;大专=半耕农;中专高职〈狗;研究生=粗壮农民,干2个人活,吃3个人饭。”社会上早有评论说大学生与农民工生存状态相似,浏览近几年各大媒体均有诸如“万人挤爆招聘会”“大学生抢走农民工饭碗”等标题报道。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0万,2007年已达到495万。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关注成了不争的事实。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相似文献   

19.
《中关村》2012,(10):98-98
9月,“转正”后的南方科技大学招收的首批188名新生正式步入课堂,开启不一样的大学生活。这批学生是通过高考成绩占60%、自主能力测试占30%、平时成绩占10%的“631”式考核方式给“领”进校门的,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综合评价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社会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阎晓军 《中关村》2006,(5):94-96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