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江波  谭强 《企业导报》2014,(23):130-132
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实际运营中存在法律保障系统不健全、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司法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法律问题,致使P2P网贷平台存在高度的法律风险。为严格规避网贷平台的法律风险,提出完善我国P2P网贷平台立法、严格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和提高P2P网贷从业人员的风控意识等方面的防控对策,已成为规范我国网贷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P2P网贷平台是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的代表性产物,基于普惠金融的理念,为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型融资渠道,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其风险问题也不容小觑。通过研究小微企业在P2P网贷平台上的融资模式及特点,分析其在P2P网贷平台上融资的风险表现形式,针对互联网融资风险来源于线下审核模式成本较高、P2P网贷平台的资金监管不到位及资金进出口模糊等问题,提出建立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及资金去向跟踪平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网贷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P2P网贷在我国发展了10年,期间存在网贷平台的负面消息多、P2P行业监管匮乏等问题。其中,运营的模式、服务的对象、提供的产品和风险的控制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都是网贷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文章就P2P网络借贷异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杠杆风险、关联风险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思维在传统行业的渗透,P2P网贷平台迅速发展,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与此同时,P2P网贷平台自身的风险日益暴露,而小微企业对平台的认知也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这两大问题展开了针对性的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尚未有一个完整的涉农P2P网贷平台,部分原因是缺少一个关于农户还款风险的全面、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的涉农信用评价,主要以农户为对象,根据"4C""5C"等方法选取信用评价指标,缺乏专门针对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研究。本文专注于涉农网贷市场,以ECIRM模型为框架,充分考虑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特点,以基本信息为中心,将农产品供应链四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融入ECIRM模型外围四个维度中,建立了基于ECIRM模型的涉农P2P网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P2P网贷平台全面评价农户信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P2P网贷个人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P2P网贷个人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P2P网贷个人信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将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运用在P2P网贷个人信用风险评价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形式之一的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应势而生.然而,P2P网络借贷在活跃互联网金融市场,推动普惠金融业态发展的同时,与网贷平台相关的"跑路"、"欺诈"、"倒闭"等词汇不断为参与网贷的主体敲响警钟.本文通过分析P2P网络借贷的主要参与主体在模式运行中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归纳总结P2P网络借贷相关问题,针对风险防治问题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2):156-160
本文结合P2P网贷平台特点,从感知风险和信任出发,在用户对P2P投资初次接受的基础上,研究用户的持续投资行为决策过程,构建了P2P网贷平台用户持续投资的理论模型。接着,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AMOS对模型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解释了感知风险、用户信任对持续投资意愿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关建议。研究表明,在P2P平台的持续投资过程中,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是持续投资意愿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感知风险主要作为平台信任的调节因素,用户在信任的基础上承担风险影响持续投资意愿。因此,建议P2P平台在公司信誉、用户体验、信息透明等方面增强用户信任,结合移动社交营销,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加深用户粘性,提高用户持续投资意愿。  相似文献   

9.
P2P网贷是集互联网与金融于一体的创新型融资模式,也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P2P网贷金融风险的原生性是由其金融属性决定的,而作为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物又决定P2P网贷风险的衍生性.所以要做好P2P网贷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具体地要从入口、过程和结果三大方面来进行制度完善、市场推动和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0.
P2P网贷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金融借贷形式,在成本、效率、覆盖面等方面凸显其竞争优势,中国P2P网贷平台近年来发展迅猛,具有高增长性、阶段性、平台类型多元化等特点。本文以空间的视角,采用区位熵、集聚指数和全局Morans I指数等方法对中国省域网贷平台的专业化程度、空间集聚性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贷行业发展具有专业化程度分化严重、空间集聚程度高和区域发展辐射性不强的特征。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收入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网贷行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不利于网贷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P2P网贷在我国近几年发展迅猛,但因缺乏规范和监管,其潜在的风险逐渐危及行业发展和市场稳定,探讨P2P网贷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出发,对P2P网贷平台风险和专项审计进行分析,发现P2P平台主要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审计人员为防范上述风险对审计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专项审计中应特别关注资金存管、信息披露、信息技术安全、经营合规四大审计重点。以TD平台专项审计为例,分析外部审计在TD平台四大审计重点方面的漏洞,并针对P2P行业外部专项审计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并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巨大优势,随后介绍了我国P2P网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不同于欧美的原始面貌,逐渐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作模式,有的引入线下模式,有的提供担保.同时在运营过程也出现各种异化产品,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一些异化的运营模式进一步增大网贷风险,因此要加强资金监管、建立权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机构风险评级和控制措施,保障P2P网贷平台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6,(29):71-72
P2P网贷对金融服务领域的发展和补充,从萌芽开始就备受大众关注。但随之进入中国的近几年,问题平台层出不穷,归根到底是未建立起完整的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制度规范及风险管控体系。本文试从问题平台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行业上下层面、内外角度多方面探索遏止风险频发的管制模式,希望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最近网贷之家发布研究报告称。2014年下半年要警惕P2P平台倒闭潮风险。那么。在目前情况下投资P2P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我们采访了爱钱进董事长董琪,看看他对P2P投资人的一些建议和对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网贷之家"的P2P网贷平台成交数据,研究了P2P网贷平台的借款利率对借款人筹资效率的影响,并且引入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借款利率通过借款金额影响筹资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整体看来借款利率对筹资效率存在负向影响,进一步地,这种影响在低利率区间保持不变,但在中高利率区间,借款利率对筹资效率则产生正向影响.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P2P网贷借款金额在借款利率对筹资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且这种作用只表现在中高利率区间.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风险直接关系到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截至2017年2月,互联网借贷平台共有2335家,其中问题平台有55家,在监管不严、信用风险等多发情况下频繁发生平台跑路事件,所以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获得网贷之家评级认证的前百强P2P网贷平台风险管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R型聚类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了核心指标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经典DEA模型(CCR及BCC)对其进行风控能力效率初评,根据设定的步长进行了优、良、中、差风控能力效率评级。并以优势平台为参考集,以非优势平台为评价集,运用新型广义DEA模型进行了"追赶效率"研究及投影分析,探究了非优势平台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及非优势平台向优势平台转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自2013年下半年P2P行业爆发一轮倒闭潮后,2014年又接连曝出某老牌P2P网贷公司涉8亿元坏账、深圳旺旺贷跑路、浙江10家P2P网贷平台涉非法集资遭调查;4月底,百度更是宣布对在百度进行推广的P2P网贷平台“短期内全面下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P2P平台的研究,了解P2P平台的发展现状,综合P2P平台借贷流程的每一节点:从P2P平台的申请创建、平台维护、借款人借助平台发表相关借贷信息以及担保人担保等一系列的方面了解互联网借贷对于投资者的风险,即四大主要风险:平台资质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对比现有的风险防控手段,找出解决相应风险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