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7年与2019年两轮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户信贷约束,降低农户商业信用供给成本,从而促进农户商业信用供给。数字普惠金融在补充农户外部流动性的同时,还减少了农户商业信用供给对自身流动性的占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存在上下游纵向关联、生产经营多元化程度较低与非粮农产品占比较高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其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信用供给能够促进农户市场参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增强了农户使用商业信用参与市场的意愿,这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提升农户福利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农户商业信用供给,影响了农户与下游经营主体之间的要素配置,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生产经营与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龙耀  张静 《南方经济》2022,41(8):39-51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健康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健康冲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非医疗消费支出,但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地减轻这种影响;同时就分指标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一级维度中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二级维度中的信贷、保险、货币基金以及支付这四个子指标均显著地平滑了冲击下的家庭消费。就作用机制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和强化非正式社交网络来帮助家庭应对健康冲击对消费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的回归结果显示,健康冲击对中西部地区、户主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金融素养水平较低的家庭影响更大,同时这种影响还与冲击的程度正相关,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在这部分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论进一步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改善金融包容性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在微观层面上解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改善家庭福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造面板数据,使用面板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机制检验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高了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和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金融知识积累进而提高家庭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对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的促进作用则通过数字支付渠道实现。  相似文献   

4.
家庭如何利用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实现家庭投资绩效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国家庭投资多样性和投资绩效都还不高,家庭风险-报酬比也远远低于国外。所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家庭投资绩效的影响就显得较为重要。通过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4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地促进了家庭投资绩效与投资多样性的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家庭投资过于偏好投资性房地产,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还不充分。这为中国深化金融改革、扶贫攻坚战略提供了部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三期面板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消费借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借贷具有扩张效应,其中对低层次消费借贷扩张效应更强,金融素养提高能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借贷的扩张效应。分数字普惠金融子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借贷的扩张效应主要源于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高,数字化程度作用较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借贷的扩张效应对“长尾”群体更显著,即对农村和中西部家庭消费借贷具有更强的扩张效应。另外,该扩张效应存在工具门槛及知识门槛,拥有智能手机及高学历的家庭更容易获得消费借贷。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门槛效应检验的实证方法,选取2016-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存在门槛效应。关中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值明显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而陕北和陕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增长率则高于关中地区。鉴于此,提出增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推行数字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居民数字金融意识等措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白璐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28-132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以及实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地区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提高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数字融入”困难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基于此,文章借助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究人口老龄化对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显著降低了家庭数字金融参与;机制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通过增加风险厌恶以及降低金融素养、数字工具使用和互联网普及率,削弱家庭参与数字金融的动力;进一步分析发现,提高数字金融发展程度、教育水平等举措,有助于减弱人口老龄化对数字金融参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科技提供金融服务,具备更为广泛的触达能力,从理论上讲,更有利于实现增收减贫。围绕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减贫效应问题展开,利用“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并用各地市 2011-2019 年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的增收减贫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内在机理。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山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低于全国水平,且差距逐年拉大,各地市发展水平分三个梯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差异最大。(2)山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减贫有显著积极影响,收入增长是数字金融减贫的中介变量。(3)山东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随城镇化、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强国令  商城 《南方经济》2022,41(8):22-38
文章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家庭财富积累、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家庭财富积累,经过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2)创业和配置风险金融资产是数字金融影响家庭财富的重要渠道。(3)财富规模越小的家庭,使用数字金融产生的创富作用越大,并且老年人、低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农业户口群体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使用数字金融能够产生更大的创富作用。总的来说,财富是富裕的题中之义,数字金融能够在提升家庭财富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缓解财富不平等,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家庭金融是金融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论文旨在从资产配置视角对这个领域的状况和发展做一个简要综述.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市场参与和投资分散化现状.其次,基于资产配置视角简述了家庭金融决策研究的基本框架.再次,从投资机会、生命周期、背景风险、社会保障、财富效应和社会资本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资产配置视角下家庭金融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对家庭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家庭部门"加杠杆"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从数字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近年来家庭杠杆率上升的解释,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并对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具有长期影响。从数量上看,数字金融发展每增加1%,相应杠杆率将上升0.0058%。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后,文章所得结论依然成立。对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杠杆率的提升在有房贷、消费贷和经营贷家庭、中西部地区家庭、25-55岁家庭、农村地区家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强化支付便利性和降低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对家庭杠杆率产生积极影响。文章研究结论对制定"数字中国"战略、理解结构性去杠杆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房产是家庭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中国家庭在房产上的过度追逐必然影响到家庭的股票投资行为。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思路,文章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不仅研究了住房对家庭股市和风险资本市场参与的影响,验证了已有学者得出的住房对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又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住房负债对该挤出效应的影响程度。首先,文章研究发现,住房对家庭参与股市和风险资本市场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住房不仅降低了家庭进入股票和风险资本市场的概率,也降低了家庭参与股票和风险资本市场的深度。其次,文章研究发现,房屋负债抑制了住房对家庭股市参与的挤出效应,但房屋正规贷款和房屋民间借款对股市参与的影响相反,房屋正规贷款能够促进家庭参与股市,降低住房对股市参与的抑制作用;但房屋民间借款的存在增加了住房对家庭股市参与的挤出效应。文章认为,严控住房市场,抑制家庭多套房的投资行为,使多余的资金合理的流向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市场,才能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Using data from the 2012 consumer finance survey in China, we extend the literature on household finance b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both financial literacy and housing value on househol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tion, the role of which has been examined separately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ancial literac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probability of househol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tion, while the housing value has an obvious “crowding-out effect” on househol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hina. 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role of financial literacy in household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s with a low housing value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households with a high housing value. Furthermore,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shows that among households with a high housing value, financial literacy play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household bond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less-developed cities. Among households with a low housing value, improvement in financial literacy play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household fund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less-developed cities and under-developed cities. Our findings remain robust after alleviating potential bias due to endogenous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IV) method 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method.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6—2021年普惠金融领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可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互联网+普惠金融时期和数字普惠金融时期3个阶段,未来普惠金融的研究重点应转向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研究的政策体系完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武丽娟  徐璋勇 《南方经济》2018,37(5):104-127
文章利用全国27省份517个村庄的4023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使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东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在中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绝对贫困水平和相对贫困水平的下降,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绝对贫困水平的下降,但增加了相对贫困并抑制了经济增长。基于此,文章提出在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其发展战略实施的区域差别化,以实现普惠金融积极效应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7.
Beginning in 2001, states were given the authority to formulate their own rules on how vehicles are counted toward the asset limit in the Supplemental Nutritional Assistance Program. We exploit differences in timing of the state vehicle asset policy changes to identify their effect on vehicle assets and debts, car ownership, liquid assets holdings, as well as non‐housing wealth. We estimat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d household fixed effects specifications and find that liberalizing vehicle asset rules increases vehicle assets of households with a high ex ante probability of program participation. Households also take on more debt to finance their vehicles. The increase in car value can be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less educated single parents who already owned a car before the policy change buying more expensive car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