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以来我国融资结构、贷款结构及增速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三个主要特征指标;通过将上述特征指标引入CC-LM模型,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一致,股份制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程度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明显地影响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强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明显地影响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16家商业银行数据,运用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银行的经营效率评价值,与绿色信贷比率建立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研究绿色信贷与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关系.实证分析表明银行经营效率与绿色信贷存在交互跨期关系:绿色信贷会正向影响银行经营效率且这种影响在滞后一期和两期更显著,然而银行经营效率会负向影响绿色信贷投放且有动态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的周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友刚  严艳 《经济研究》2019,54(7):142-157
本文以2002—2016年间88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的周期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从而放大信贷供给,但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受到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贷款拨备行为对信贷供给的影响甚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银行竞争程度对银行贷款拨备与信贷关系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商业银行全面竞争新时代下建立前瞻性拨备制度,完善贷款拨备监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信贷对于实体经济产业部门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探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本产业间的不同期限与规模配置对于产出效率的影响,评析特定时点的政策冲击效应。研究认为,不同期限与规模的信贷资本在产业间配置对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过度的政策干预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劣势产业部门的信贷获得能力,提升了产出效率,但长期而言将抑制优势产业部门效率的提升,降低整体产出效率,政策时滞则是引致政策扭曲和失效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信贷规模规避与货币政策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戈 《财经科学》2010,(9):10-16
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转而加强与信托公司合作,规避信贷规模管理。本文在分析近期信贷规模规避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具体影响和未来挑战。本文认为,应强化对货币信贷的统计分析,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密切关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38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语境分类和词频分析,区分压制型和建设型两种调控宣示方式并构建相应代理指标,结合表内表外两种中介效应及SFA框架下的效率测算,对不同调控宣示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货币调控宣示会通过表内风险承担和表外业务扩张两个通道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施加影响;(2)压制型调控宣示会形成显著的负向效率冲击,而建设型调控宣示则存在显著的正向效率影响;(3)不同货币调控宣示方式的异质性效果在表内业务影响和表外业务扩张通道同时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会受到货币政策预期变化的制约,并呈现典型顺周期特征,由此需要改善"运动式"调控并尽可能平滑政策预期波动;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货币调控宣示方式同样重要,采用建设型宣示方式来减缓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预期冲击,有助于实现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效率提升的正反馈循环.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滨 《当代经济》2011,(19):114-116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整体目标,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小额信贷的自身特点,构建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结构模型;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运用AHP决策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对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微观角度浅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并□用2015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比研究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资产总额对数值、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对商业银行ROE影响方式及显著性,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最后结合结论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加强其竞争力.如压缩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在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注重信贷质量;适当扩张规模;避免盲目拓展中间业务等.  相似文献   

9.
李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1,(27):69-70,106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宏观效率包括小额信贷运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效率和政府监管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效率,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村地区货币量与农村经济总量比率、农村地区货币结构比率、政府调控农村小额信贷措施的影响力、政府调控农村小额信贷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程度等。受农村小额信贷运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效率较低和政府监管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效率较低的影响,目前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宏观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国库现金转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国库现金转存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主要取决于存款扩张乘数、国库现金抵押需求、公众贷款需求和国库现金存款形成的贷款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水平等因素。存款扩张乘数越大,国库现金对商业银行信贷水平的影响就越强。国库现金存款的抵押债券需求比例对信贷供给造成了反向影响,抵押比例越高,商业银行必须留出越多的储备购买债券,从而政府国库现金存款的增加可能导致信贷增量的下降。在平滑国库现金影响的政策选择上,中央银行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通过制定国库现金存款的区别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国库现金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控制中国房地产业信贷规模和结构,造成供给和需求的规模与结构扭曲,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效果,容易引起房地产业波动。本文通过构建信贷配给模型,测算不同波动时期当中,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程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信贷配给程度的变化与房地产业波动显著相关,信贷配给改变了投资和消费在推动房地产产出过程中的结构,并制约路径依赖对产出的影响,同时影响财政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稳定房地产业的效果。本文认为,可以通过逐渐弱化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丰富房地产信贷供给层次和结构,以及加强信贷供给监督来缓解信贷配给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法,分别从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和资本利用方面对2010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结果表明: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商业银行普遍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扩大信贷量,于2010年普遍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另一方面经营能力效率高的银行在获利能力和资本利用效率方面不一定就高;在经营和获利能力效率方面,国有银行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3.
当前,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通胀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过快等突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这对目前仍以传统信贷资产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挑战。本文就对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调控进行了反思和思考,对商业银行加快创新体制应对宏观调控挑战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有必要讨论二者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上的配合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后危机时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信贷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协同作用的微观基础,并用199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严格执行资本监管之后,对信贷的扩张确实有制约作用,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影响;资本越充足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越快,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8%)的商业银行即使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也放缓信贷增速。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联合操作的微观机制是存在的,在逆周期调控和控制金融风险上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贷配给机制促使信贷资金被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低效运用,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缺失。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机制,可通过建立银保协作机制,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来提升商业银行资金市场出清的意愿与功能,从而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效率。这将为我国银行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创新机制、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梁琪  李政  卜林 《经济科学》2015,(2):5-17
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科学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效率,但缺乏两者的综合研究。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在风险因素影响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从而得出结论: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显著负相关,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则是正相关,而流动性比例影响不显著;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值不高,国有银行的总体效率值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且商业银行总体效率值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成为中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示剂,防范银行风险溢出已成为政策调控的重中之重,但“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尚不明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的CoVaR方法度量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和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基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该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从银行特征来看,“双支柱”调控对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盈利水平较低的银行的调控效果更显著;从经济周期来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因经济周期具有明显不对称性,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明显高于上行期;从宏观政策工具类别来看,各类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结果不同,使用信贷类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得“双支柱”调控的风险抑制作用失效。本文基于微观和宏观的异质性视角,为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调搭配并实现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惠敏 《经济师》2005,(12):222-223
由于宏观经济周期和自身风险管理的双向塑造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信贷管理权限,出现了所谓“信贷集中”现象。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集中表现形式、产生动因及负向外部性的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贷款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对金融机构个体而言是相对正确的,对经济金融发展全局而言是不利的;第二,央行要强化信贷集中的预警预报,引导商业银行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拓宽渠道,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调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第四,必须避免相机抉择政策,调整信贷结构,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20.
信用衍生工具下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勤 《新经济》2014,(14):43-44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主要业务是信贷,对信贷资产的管理是到期管理方法,这种信贷资产管理方法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风险。尤其是当前,商业银行的的信贷资产风险越来越大,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为了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不仅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贷资产管理环境,同时还需要商业银行自身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方法。目前信用衍生工具是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为此本文针对信用衍生工具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