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粘贴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农民工的地域迁徙及其农民身份的彻底变更并没有实现,致使普遍出现了"人-居"分离、"职业身份—户籍身份"错位的格局。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于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目前,虽然"农民→农民工"已经成功穿越了"显性户籍墙",而"农民工→市民"需穿越的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后者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农民工实现向市民转变,必须具有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然而双重户籍墙增大了市民化成本,弱化了市民化预期,阻碍了市民化进程。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隐形户籍墙"。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失地农民群体的保障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市民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失地农民率先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为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体现城乡居民的公平国民待遇,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看待失地农民,通过对失地农民身份转换,即把农民变市民,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保障范围,从制度上确保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培训的几个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瑜 《发展研究》2012,(5):101-104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使失地农民从农村居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居民身份然而要实现失地农民各方面的市民化转型,成为适应城l市的合格新市民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学习并发展出与城市相适应的能力,获得市民的基本素质。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和分析调查信息,阐释当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在失地农民的市民观、城市就业观念、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绩效、失地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参与积极性、职业培训机构自身的缺陷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保障,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伴随城市化的提速,农民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自身异质性不断增强,一些农民已经具备了市民化的可能,形成了准市民群体。包括:城中村村民;城郊失地农民;农民工群体中的技能型农民工、成为私营业主或者市场经营成功的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农民市民化问题都必然要面对,因此,对于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应实现其既得利益的合理划分;对于失地农民群体的市民化,应在制度方面寻找突破;对于农民工的市民化,应细化农民工群体,分批次实现其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最近一些年不断突出的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且对比分析对土地依赖程度存在差异的三个样本村失地农民对政府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市民化后的就业情况、城市适应状况、自身身份的认知度等,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福利变化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不仅要通过补偿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存问题,重要的是要从更为广阔的福利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必须纳入到农民福利改进的整体视角来研究。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立足与发展的基础,城市融入则是其实现个体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关键。该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测量,以上海847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就业能力因素对于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能力整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融入和市民意愿融入影响显著,就业能力微观因素对于身份和社会地位融入影响显著,宏观维度因素显著影响身份融入。此外,居住时间显著影响城市感情和市民意愿融入,性别影响身份融入,年龄因素影响社会地位融入。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逐渐松动,农民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城市就业,成为农民工。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既不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又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农民工市民化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中,深层市民化是核心、中层市民化是过程、表层市民化是目的和结果,这三个层次的市民化同时受到制度、政策以及市民态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积极寻求制度创新,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就业权,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实现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的心理隔阂,并增加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充分尊重农民工意愿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市民化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9.
吴凯 《经济师》2015,(4):30-31,34
根据调查显示,"村改居"社区居民对其"新市民"角色的认同度并不高,这将影响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市民角色认同度可以从做好征地工作配套制度设计、积极开展市民教育、丰富"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和提高"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能力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的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难,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指的是农业人口在城市中得到身份认可、权利保障和基本生活水平的实现,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以兰州市为例的分析表明:由于分担主体的不同,当前市民化过程仍是个人承担大部分成本,造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不断增加;个人收益和公共收益都在持续增长,公共收益持续的增长说明了当前阶段市民人数的增加对整个社会发...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促进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权利并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为此需要正确把握农民工市民化特定内涵,找出其中的难点,通过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下城市政府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理清城市政府制订准入条件背后的经济动因,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公共支出责任,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支持的角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社会空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看,空间的变动之于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有着剧烈的冲击.笔者以西安4个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为个案,透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发现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物理生存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经济生产空间失序所导致的.重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重构失地农民的空间秩序,使其渐次实现有序、理性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发展非农业项目和城市的外延拓展而失去耕种土地,但仍然保持着农民户籍身份,并未在制度层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农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逐年增加,失地农民明显增多.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湛江市农民工为调研对象,通过"湛江市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意愿及障碍情况"问卷数据,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障碍。结果显示:湛江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比较高;农民工市民化非正式制度方面的障碍包括城市归属感、故土情怀和进城成本。进一步,基于湛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系列重大项目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探讨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工作时间、业余生活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当以制造业农民工为研究样本来控制工作时间的外生性,并用同一社区内其他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作为工具变量,以解决其内生性偏误之后,本文发现,在城市的精神感受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每天加班工作时间越长,每周工作天数越多,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低,且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对加班时间更加敏感;吸烟、玩麻将和电脑游戏等业余生活会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对个人发展有利、层次较高的业余生活会促使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主动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住房选择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辉  刘南南  李小琴 《经济地理》2019,39(11):165-174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96个城市的城市特征数据,通过Biprobit模型和IV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同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流转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总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①农地流转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②对于全样本农民工,农地流转推动了农民工住房由非正规住房向市场整租房、自有住房过渡,进而提高了其市民化意愿,加速其市民化进程;对于农地流转农民工,农地流转租金的提高能推动农民工住房由非正规住房向自有住房过渡,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进而增强其市民化意愿;③从边际效应看,提高农地流转租金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边际效应远小于农地流转的边际效应,表明现阶段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整体偏低,相较于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来推动其市民化进程,农地流转更多起到为农民工与农村、农业解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华 《发展研究》2010,(12):105-107
本文厘清征地与失地农民社保、土地权利与农民变市民等关系,认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关键在于:征地补偿应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保制度,建立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保障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明确农民对整理节约出的农村建设用地享有收益权,建立健全农村拆迁法规,遏制"拆房占地"活动蔓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进程只完成了农民入城,而没有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文章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从正式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来研究制约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其中,正式制度包括城乡"二元体制"、福利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非正式组织包括地方政府的片面认识及政绩观、农民工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准则、市民的认可度等。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发展非农业项目和城市的外延拓展而失去耕种土地,但仍然保持着农民户籍身份,并未在制度层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农民。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