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开放复杂的复合系统。以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为基础,选择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收集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河北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达到良好水平;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略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缓慢,是制约三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清水江流域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分异及耦合发展模式,可为岩溶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对清水江流域2012-2016年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分异状态及耦合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4个阶段,耦合演进呈现“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模式,当前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中级协调生态滞后状态;3个小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异显著,其中福泉市综合水平较优、凯里市居中、都匀市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优质协调发展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枣庄市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起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指标体系,借助耦合评价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枣庄市旅游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优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和旅游经济的耦合度在2000—2012之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没有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严重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4个阶段。目前,枣庄市城镇化发展滞后,限制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应积极推动枣庄市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李胜会  宗洁 《南方经济》2016,35(8):75-93
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势制造业指数和区域协调指数,并运用系统耦合和协同论的有关原理,进一步构建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测算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珠三角地区的优势制造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级化程度较低;第二,城市优势制造业指数变化趋势呈现分异特征,即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少数几个城市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协调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特征在横向层面表现为高度耦合协调,在时序层面表现为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与非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樊姗娜  彭鹏 《科技和产业》2022,22(5):307-313
数字经济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98个城市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水平增速大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均存在空间差异性,下游城市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均相对较高,上、中游则与之相反。②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实现了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整体趋势。③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减弱;耦合协调度的“高-高”集聚区域整体变动不大,“高-低”集聚区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分布状态,“低-低”集聚区域保持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凤霞 《山东经济》2012,(2):146-151
以协调思想为基准,建立山东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思想和协调度模型对经济区6市10年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岛、烟台、日照和潍坊市处于协调阶段,东营市濒临失调处于调和阶段,威海市处于初级失调阶段;从空间上看,协调类城市位于经济区中间部分,而两翼部分为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的城市。2000年以来,经济区整体协调度变化呈"雁型",其中青岛市协调度较高,波动幅度小;烟台、日照和东营市协调度值变化幅度不大,但有骤降阶段;威海市和潍坊市,协调度波动比较大,负值与正值几乎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空间统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6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1年间淮海经济区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其协调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且协调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多聚集于苏北、鲁南,协调水平较低的城市多聚集于皖北、豫东;(2)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综合水平,经济综合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协调程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郭绍琦  王瑜 《科技和产业》2022,22(8):241-245
以宁夏特色葡萄酒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产业基础3个方面构建产业指标评价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4—2019年宁夏地区各地市统计年鉴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实际状况和可获得指标数据,测算分析其耦合协调情况。结果表明:葡萄酒-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但目前处于勉强协调等级阶段;葡萄酒-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总体趋于平稳,稍有增幅减幅;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协调的影响作用增强;葡萄酒-文化-旅游3个产业耦合协调度与两产业相比融合程度较弱。最后,针对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靖 《科技和产业》2021,21(3):45-53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2009—2018年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以其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其发展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类别变化分为两个时段,即2009—2014年的生态文明发展滞后型和2015—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已经从最初的轻度失调逐步过渡到了初级协同发展类别,优化趋势明显.针对上述结论,进一步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东部地区的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等十省(市)为样本,对2001-2010年该区域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只有粤一省达到高度耦合协调,京、鲁、苏、沪、浙五省(市)仅达到了中度耦合协调,而辽、冀、津、闽则呈现出低度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安徽省旅游业拥有较好的发展态势,带来了较好的旅游收入,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对外宣传不到位、地区发展欠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制约安徽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其产业转移的进程。本文通过分析安徽省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以实施的措施,从而进一步促进安徽旅游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经济结构单一,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支柱,对于山西省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文旅产业耦合发展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测度,测算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度。结果显示,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间耦合协调度存在不稳定性,但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省国家级创新型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创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2015—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且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变化差异不同;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较低,说明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并不匹配,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0地市文旅融合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淮海经济区文化资源具有一定“集聚性”,文化资源丰裕度呈现“十”字型分布特征,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文化资源丰裕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整体上呈轻度失调状态,且内部差异较大,大致呈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的空间分异特征;文旅融合过程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1999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长期耦合关系显著,但是短期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支持作用明显,但是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不明显;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作用不显著,而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明显;不同地区要根据其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颖 《科技和产业》2019,19(7):29-32
为优化粤北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收集2013—2017年粤北山区5个城市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维度的统计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其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生态位扩充程度进行评测与排序。从分析结果可见,韶关综合生态位排名第一,为粤北山区旅游城市中的双核心城市。韶关、梅州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处于扩充状态,其区域旅游业影响力日益增强。通过粤北山区旅游生态位综合分析,可见要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搭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平台,致力于产业集聚与优势互补,注重旅游经济投入与产出比优化,从而实现弱势旅游地的突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8.
旅游经济与交通运输关系紧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高质量协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特选取了24个反映旅游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指标,对2005-2015年南昌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运输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南昌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运输综合发展水平均取得了较快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也都呈稳步上升态势,但2013年以来,交通运输对旅游经济的支撑能力有所减弱。今后南昌市应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以此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丽  李斌 《科技和产业》2023,23(4):21-25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2011—2019年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不佳,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有所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系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是提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总体上处于低等耦合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