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近几年,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仍存在合作主体模糊、利益关系难以调整等问题。构建"三位一体"主体格局,整合合作各方利益,建立目的地营销系统,可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许辉春 《特区经济》2012,(10):23-25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区域旅游合作这个新概念也逐渐出现在中国的旅游发展史上。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现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是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区域的旅游合作。在分析了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态势,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利益机制的主体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解决区域旅游合作利益机制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系统是长三角旅游合作活动所有阶段和步骤的有序集合,具有内在的顺序和规律,是指导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根据对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合理解构,本文提出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系统主要由需求识别、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实施以及系统目标测评等四个过程子系统所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过程系统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区域合作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区域合作发展乡村旅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在区域合作框架下,乡村旅游涉及许多要素和多个利益主体,构成一个复杂系统。乡村旅游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要由政府、社区和企业三方面组成,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尤其需要在区域整体基础上,建立面向游客需求的产品开发机制,以及全面参与的营销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铁正在改变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格局。文章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从供需、空间表现和旅游功能的角度,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通道子系统、旅游客源地子系统构成的高铁旅游系统,分析了每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并站在供给方的角度,重点从高铁车站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高铁列车运营服务、高铁旅游通票三个方面,对高铁旅游系统的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丽 《特区经济》2006,210(7):48-50
“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由于涉及多重利益主体,不同的体制安排及利益需求导致区域内诸多的利益冲突的存在。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得区域合作不留于形式是区域各方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特就该地区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协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杨佩群  李莉 《特区经济》2012,(2):159-161
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官方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粤东地区,这似乎说明不用研究粤东地区"融入"海西发展的问题,但是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差异,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也存在不同,因此,"融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突破以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局限性,在建设共同经济区域背景下,从系统学角度研究跨行政区的旅游合作,尝试提出"粤东--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多层次管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不仅带来了区域空间的整合,而且也引发了区域管治的重构。经历30年的利益博弈和沟通磨合,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己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区域管治的困境。文章基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区域旅游合作与管治的内在关系,认为多层次管治是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碍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学  李秀斌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8-141
文章分析了粤港澳的区域特殊性,剖析了该区域的旅游合作中存在的社会制度差异、“行政区经济”制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三大障碍;评述了该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得失。文章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创新的四个方面:统一区域发展观并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合力;调整行政区划结构并创新旅游合作宏观协调机制;创新区域旅游合作的制度和环境,整合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和要素;开展旅游产业的深层次合作,形成有效的微观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协作的利益博弈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形成了区域旅游协作的动因,利益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各地的旅游合作偏好程度,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参与区域旅游协作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文在分析区域旅游协作的必要性、动因和旅游合作偏好程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各地区在参与区域旅游协作过程中所应采取的各种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孙妍  陈哲锋 《科技和产业》2023,23(13):56-63
环南海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邮轮产业合作,它们互为域内主要邮轮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产业,邮轮产业协同发展及区域合作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基于协同博弈的观点对环南海国家邮轮产业协同发展和环南海国家邮轮产业利益相关者均衡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环南海国家邮轮产业、海洋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破解跨越现有行政区划障碍与合作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两个难题",就必须以合作的制度基础建设为抓手,形成激励相容的参与合作机制。本文从"跨界治理"的视角,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的跨界治理经验,研究长吉图区域旅游合作的制度基础,提出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跨界治理体系,为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东部地区的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等十省(市)为样本,对2001-2010年该区域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只有粤一省达到高度耦合协调,京、鲁、苏、沪、浙五省(市)仅达到了中度耦合协调,而辽、冀、津、闽则呈现出低度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14.
于萍 《特区经济》2011,(11):163-165
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下旅游业的必然选择。江苏省与周边省市旅游合作具有便捷的区位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庞大的客源市场等合作优势,但也具有经济发展不平衡、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整体形象缺失等劣势。基于此,本文对江苏省与周边省市旅游合作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并促进江苏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视角的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林 《特区经济》2012,(6):122-126
本文以江苏省13个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资源优势度、旅游总收入指数、聚类分析、空间错位分析等方法,对江苏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江苏旅游资源优势度无论在丰度上还是在品位度上其空间表现都是苏南地区的南京、无锡、苏州(苏南的常州、镇江例外)高于苏北、苏中,优势度最高的是苏州,呈现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变小的态势。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的同步性,也存在着空间错位性,同时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中等区、劣势区相比明显显得不足,省内区域出现资源诅咒现象。因此,江苏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亟待提升,必须要进入深度改革和产业素质升级。  相似文献   

16.
杨筠  荀关玉 《改革与战略》2011,27(6):120-122,12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区域旅游合作也成为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产业带建设的现状。文章认为,云南省与东南亚国际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应分为三个步骤:将昆明建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云南与东南亚邻国的无障碍旅游区和共建泛西南—东盟国际旅游合作区。  相似文献   

17.
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劣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2005年底,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达成书面协议,自此,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正式形成。本文根据上述背景,分析了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与劣势,这将有助于探索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彭森森  彭学明 《科技和产业》2010,10(4):44-47,7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呈现地理空间高度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现象日趋明显。但是,简单现象分析只能说明区域旅游产业有着高度的集聚趋势,却不能解释大湘西旅游产业集群机理进行直观的显现。本文对大湘西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集群现象,从而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实证研究表明,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区位的优劣、区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能力不同。各地区应发挥其比较优势,在经济体制、产业政策、人才培养、文化融资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