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重要原因是实行了统制经济的办法。但是统制经济并不是日本政府的长久措施。通过统制经济“积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吸取过去市场经济失败的教训,从而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最后进入新的市场经济——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这才是日本政府的目的,也是后来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真正原因。一、统制经济(一)统制经济的背景1945年日本战败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怎样恢复?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恢复经济的方式。当时  相似文献   

2.
经济周期现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产业革命开始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除实行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一段时期外,经济周期一直是日本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商人团体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即对商会和同业公会进行改组整顿,建构起了适于经济和社会调控的“宫室结构”。在1933年前后关于统制经济的讨论中,商人团体该如何自治或进一步被改组的问题又被提至台面,但国民政府与以上海市商会为代表的商界对于统制经济及商人团体在统制体制中之地位的认识显然存在差异。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施了工商团体管制政策,建立起了以商会、同业公会为中介的经济统制体制。这一建制在事实上吸收了上海市商会提案的合理性。可以说,国民政府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经济统制并非通过直接行政控制来实现的,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了商人团体等民间性组织资源来推进的。这种使民间性商人团体承担过多公共职能的做法,对经济统制的推行及效果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府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中国对外贸易部国际贸易研究所陈增红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统制的解除与重返国际社会(1945~1960年);贸易、资本自山化的实现(1960~1975年);国际化的推进与国际间相互依存的增强(1970~目前)...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政府在物价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日本政府之所以在物价控制方面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是较早地建立并逐步完善物价宏观管理体制。日本物价宏观管理体制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一、建立和完善物价宏观管理组织系统日本现在的物价宏观管理组织体系,是在改革战后初期统制物价组织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1946年,日本为克服物价秩序混乱、通货膨胀恶性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被台湾各界誉为"科技教父"的李国鼎先生已年届90。最近在为他祝寿的《华封文集》中,一些人士谈起了他许多推动科技等工作的故事,非常生动而有意义,现仅摘数例介绍。争取造船订单50年代初,台湾渔业公司为加强捕鱼力量,欲向日本购新渔轮,当时任台湾造船公司总经理的李国鼎立即就想到要争取这笔生意。渔业公司认为台船公司当时主要是修船,没有造船经验,不愿由台船承造;而李国鼎却认为台湾必须发展造船业,既然设了台船公司,且又同属一个上级部门,就应该将此业务交由台船承办。后来渔业公司已洽要由日本的造船公司建造两艘380吨的多…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3):I0021-I0021
天津市煤业建筑器材河西公司隶属于天津市物资集团、天津市燃料油总公司。近年来,煤建河西公司在主业煤炭、煤制品、焦炭、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企业迅速壮大,目前拥有9个生鲜菜市场,总建筑面积12740平方米;物业网点43个,  相似文献   

8.
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时期。经济的恢复和自立是日本政府最初的战略目标。由于此时正是美国对日单独占领时期,因此,其占领政策支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民主化政策作为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因素的非军事化措施,对日本经济进行民主化改造,以符合美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客观地否定了其中的封建因素,从而使战后日本经济从战时统制转变为政府干预下的自由经济市场体制。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为日本经济的重建提供了发展空间,促动了日本经济重建构想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的完成,加速了日本经济重返国际市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价格改革是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战后日本无论在改革价格体系,还是在改革价格管理办法上,都是很有特色的。当前,在我国实行价格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入研究日本的价格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从统制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战后日本在1946~1948年全面实施了价格统制。从1946年3月起,日本政府实行了新的物价制度,即“三、三物价  相似文献   

10.
依台湾"公营事业移转条例"定义,台湾的公营事业有两个特征:一是事业的"所有权"大部分为政府掌握;二是事业的经营权也由政府指定的法人控制。台湾最初的公营事业来自二战后接收日本在台湾殖民经济体系的所有日本企业。这些接收的产业几乎囊括了当时台湾所有经济活动,使当地整个经济体系充满了国家资本主义色彩。随后,1949年国民党卷逃来台时,也转移了例如中国石油、招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