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地区气候适宜,雨量丰沛,土地肥沃,人杰地灵,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繁荣的经济为世人所仰慕,太湖流域涵盖江、浙、沪有43个市县,3300多万人口、2530多万亩耕地。历代先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经济已趋全国领先之势,因而自唐宋以来,成为历代王朝税赋仰给之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商贸空前繁荣,虽经战乱,在全国经济优势地位仍能够得以维持。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浦东为龙头,太湖地区经济得到飞快发展。太湖地区以全国0.36%的面积,占全国3.3%的人口,却创造了占全国13%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太湖地区人民用自己勤劳双手,筑堤塘,疏竣河道,建涵闸,修圩田,发展机电排灌和对太湖流域洪涝的综合治理,使以太湖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蜚声中外的“金三角”。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持,是当前社科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环太湖地区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五市市委宣传部、社科联联合发起举办“长三角一体化论坛”。“长三角一体化论坛”以环太湖五市为核心,旨在通过研究长三角,服务长三角,发展长三角,系统研究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区域性课题,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有序竞争、协调发展。4月7日,五市市委宣传部、社…  相似文献   

3.
围绕太湖及其周边地区而写的章节体、综合性的百万字通史著作——《中国太湖史》,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南边缘的太湖,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的巨大淡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处沪宁杭三角的中心,流域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生活着三千多万人口。太湖及其流域,曾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这里水陆相间,平洼错杂,江河湖海通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有鱼稻之丰饶,汇天地之灵气,从远古到近代,养育了无数英杰。 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的优越条件,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辛勤耕耘,造就了太湖地区繁荣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并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同时,太湖地区的发展也为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然而,人类  相似文献   

4.
胡明 《江南论坛》2000,(12):20-20
众所周知,太湖,“包孕吴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地理区位最重要的湖泊,为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其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0.4%,人口仅为全国的3%,而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到全国的10%以上。这里不仅要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交通运输中心,而且还要建成我国重要的五大基地:一是建成确保蓄泄洪水又能保证为环太湖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裕而优质的重要水源基地:二要建成大型优质淡水渔业和水生经济作物商品基地;  相似文献   

5.
对长三角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科技中介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它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经济圈,全区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6.25%人口创造了占全国的1/4的经济总量。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长三角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序制约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婷婷 《江南论坛》2006,(11):19-20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区域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雄厚.各大中城市物流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物流业发展水准在中国已处于领先水平。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物流整合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间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构建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创新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环太湖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已日益成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被国内外称之为长三角的"金三角",环太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日益成为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区域,关注"长三角"、研究"环太湖"已是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8.
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代表,国务院对长三角地区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长三角地区如何共享机遇,把握合作与联动发展并实现共赢,这是未来该地区发展的主旨。说长三角地区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因为这个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科教文卫发达、经济实力雄厚,这个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占全国的11%,GDP占了全国的22.5%,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31.5%:长年累计吸引外资占到全国总量的35%以上。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亟待树立“区域港”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 《江南论坛》2007,(4):27-27
本刊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港口密度最人的地区之一,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26个内河规模以上港口,形成“一体两翼”态势。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长三角地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2.09亿吨,比上年增长15.8%,占全国的比重达39.4%,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普遍呈现大幅度增长。但是,长三角各港口在行政区划内形成“小组合”的同时,呈现出地方利益主导下的重复建设和争夺货源、抢占腹地的无序竞争。  相似文献   

10.
《经济视角》2008,(7):10-10
日前.南通市来上海“推销”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新型城市组团的战略构想,欲继长三角地区构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城市组团后,形成又一个新的城市组团。区域研究专家表示,长三角地区快速崛起的次级都市圈.将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无锡城市在长三角中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俭  相江 《江南论坛》2003,(4):14-16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语)。随着城市格局演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地区间的竞争更直接、更主要地体现为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城市发展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标志。无锡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区域中心之一,这是历史形成。进入新世纪,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间各类资源要素的扩散、集聚日益活跃,无锡的城市地位是削弱,抑或强化,其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在长三角城镇体系中的定位,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一、现实方位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历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口、产业、城市、财富最密集的精粹地之一。随着江浙沪两省一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使长三角经济技术联系进一步密切,其区域竞争优势日趋显见。2004年.长三角以占全国1.1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21.02%的国内生产总值、9.37%的财政收入、34.38%的进口总额和35.11%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39.64%。长三角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37.6%;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4.8%;R&D经费支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均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区域内科技经济依存度较高.且相近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体之间合作意愿强烈,因而科技合作活动频繁.这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要使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城市间的资源整合,在经济一体化的平台上实现共荣。  相似文献   

14.
宗翮 《江南论坛》2006,(12):46-46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将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根据长三角区域总体功能定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提出了“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  相似文献   

15.
赵旭 《经济论坛》2005,(8):18-20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提升本国经济竞争力。综观各国经济格局,都存在经济区域集中现象。也就是说,一国的经济竞争力往往由几个区域的竞争力体现出来。例如东京都是日本的经济核心,美国的五大湖区域是美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及京津渤海湾地区是三大经济核心区,这三个区域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目前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个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方法是推动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长三角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在总结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江燕 《江南论坛》2012,(2):56-56
最近,一年一度的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交通先行、打造“一个半小时交通时空圈”依然是会议的核心议题。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总干事程建新指出.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合作最为紧密的次圈层之一.杭嘉湖绍四地区域公交一体化亮点频出.堪称长三角跨区域公交的重要引领和示范.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该所的学术力量。太湖史研究所成立后,将有计划地组织助下,在苏、锡、常、杭、嘉、湖地区学术界倡导和编撰环太湖流域经济文化学术研讨,组织编撰,出版有关太湖《中国太湖史》专家们的动议下,以研究中国太湖流域经流域的系列丛书。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太湖流域的历史和现济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宗旨的“太湖史”研究所,最状进行研究,加强太湖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协作,该所将不近经有关方面批准,在无锡成立。定期的刊出“太湖史研究通讯”。该所设在无锡市教育学该所成立后,将从环太湖地区的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的民营经济已占到整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的“主引擎”之一,成为促进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江、浙、沪民营企业户数约占全国的30%,产出规模占全国40%。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