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商品房交易行为不够规范,一些出卖人违法经营,如一房数卖、面积缩水、虚假广告等,严重扰乱了商品房销售的市场秩序,损害了相应买受人的合法利益,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大量增加.笔者从商品买卖合同纠纷实践中提炼素材,归纳焦点,切实提出有关商品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的若干问题,班门弄斧,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
田丽洁 《现代商业》2007,(21):273-273
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商品房交易行为不够规范,一些出卖人违法经营,如一房数卖、面积缩水、虚假广告等,严重扰乱了商品房销售的市场秩序,损害了相应买受人的合法利益,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大量增加。笔者从商品买卖合同纠纷实践中提炼素材,归纳焦点,切实提出有关商品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的若干问题,班门弄斧,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宇 《北方经贸》2013,(9):76+80
自古以来,房屋就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固定财产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买卖已经成为关系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最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但一些房屋出卖人因缺少诚信意识,不惜违约而"一房二卖",这给购房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一房二卖"的法律问题涉及到物权、债权两个层面,关系到不动产物权变动与合同有效性等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确立了房屋买卖和其他不动产物权预告登记制度,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预告登记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为克服"一物数卖"特别是商品房预售中的"一房二卖"等违法违规现象,促进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和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正当、合法的利益,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立法的一次尝试,其规定尚不完善,将在对预告登记制度设立的必要性、法律性质、效力分析的基础之上,就预告登记纳入不动产交易中的解决机制进行阐述,并对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董文晶 《商业研究》2003,(19):132-133
商品房预售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导致房地产交易市场秩序混乱。因此,必须弄清“一房两卖”的成因、法理分析及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等问题,以期使这一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严肃房地产交易行为,使之步入规范的正轨。  相似文献   

6.
张先群 《商》2013,(19):263-263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所引起的房价过快增长,熏染了诸多的房地产商和卖房者的利欲,房地产业不可避免出现了“一房二卖”的现象,这是房地产业法律不健全的一种突出表现,不法房屋出卖商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房屋买卖前债权达成与实际登记之间的时间延差来实现房屋的二次买卖,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因此,规范出卖商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本文着眼于“一房二卖”现象,并对该现象所引起的法律思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尽力规正房地产秩序。  相似文献   

7.
房屋的双重买卖,使同一座房屋成为两份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一方买受人的利益必然因此而受到损害.要合理保护和平衡两买受人的利益,并且惩戒出卖人的这种行为,应该探讨下列3个问题:(1)前后两个买卖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2)房屋产权变更登记的法律意义如何?(3)受损方如何才能获得补偿?其法律依据何在?  相似文献   

8.
唐明瀚 《商》2014,(38):217-218
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对于已支付价款并基于有效买卖合同而取得房屋占有却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房屋买受人,在与第三人就房屋权益问题产生纠纷时能否对抗法院强制执行力的问题存在争议。而此问题实际上也包含《物权法》与《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之间法律适用相冲突问题。笔者借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列举以买受人“是否已支付全部价款”、“是否已实际占有标的房屋”以及“房屋买受人是否存在过错”等几个标准,以求能更好地协调《物权法》与《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的适用,帮助司法工作者解决此类法律问题,统一司法尺度。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8,(1)
本文从住房面积、房屋使用年限、房屋住用状态以及目前的居住感受五个方面对棚户区居民目前房屋的居住情况进行分析,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南昌市棚户区居民居住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房价在涨——从售楼处的门庭冷落到三十人抢一房的争先恐后,从七折八折无人问津到月涨数千的豪情挥洒,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北京房价冰火两重天,似乎又在预演两年前的疯狂一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交易的兴起,我国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进行网络交易过程中,网络用户交易安全问题,事关互联网产业发展与百姓民生。从民商法角度分析网络交易规制问题,是现代民商法学的研究重点。文章尝试从立法论和解释论两种角度出发,借鉴比较法研究模式,探析民商法保护视角下的网络交易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急等钱用却又手头紧该怎么办,大多数人往往会想到自家的大件一房屋。在以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您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或到典当行做动产、财产权利质押。而现在,随着日前国家经贸委新制定的《典当行管理办法》出台,您又有了新的筹资方法一房地产典当。新办法一出台,京城上下炒得沸沸扬扬,这期间京城几家知名的典当行,登门咨询的客户络绎不绝、咨询房屋典当的电话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3.
程青松 《中国拍卖》2012,(10):37-39
对于强制执行程序,拍卖程序只是完成强制执行程序的一个手段。在这个柏卖法律关系中,法院作为委托拍卖人,笔者认为他与拍卖行,买受人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在这个拍卖法律关系中,法院并非在行使司法权,柏卖行,买受人不应成为法院行使司法权的相对人。他们不应该受到司法权的约束和不利影响,法院行使司法权的对象是强制执行程序的申请人和被...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消费者权益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下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面,临不正当收集、非法使用两类问题,本文从预防的角度阐述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重买卖的现象比较常见,文章对二重买卖中出卖人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前买受人的撤销权、后买受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效力进行剖析,从而正确认识二重买卖,促进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春晓 《现代商业》2011,(20):279-281
目前,面临房屋拆迁补偿款时,出卖人时常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为由主张拆迁补偿款。本文旨在从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损害赔偿范围、拆迁补偿款的性质及民法倡导的公平原则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公平、公正的在出卖人和买受人之间分配拆迁补偿款。  相似文献   

17.
套期图利交易和套期保值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套期图利交易 套期图利也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但与普通期货交易不同的是,它不是从市场行情的起伏中赚取价差利润,而是从不同的两个期货间相对的价格差异中套取利润,其关键是两个相互价格间差异的变动。当价差呈现不正常,交易者即可买(卖)一种期货合约,同时卖(买)另一种期货合约。期货价格的波动走势呈反方向移动,可能导致交易者损失。因此,套期图利交易的核心点在于如何捕捉到相同走势下的最大价差。 套期图利交易的益处在于,一是限制和分散风险。一般来说,进入套利交易后,一方的买卖可能会遭受损失,但另一方的获利会抵消所受的损失,并进一步产生利润,在套利的两种商品期货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时,买空和卖空的合约同时遭损几乎是少之又少;二是对交易者而言,套利交易保证金要比一般正常所缴保证金低25~75%。  相似文献   

18.
新的条例将会更加关注对公民合法所有的私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正在修改酝酿中,新条例中的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多的一个是征收,一个是补偿,这两个词恰好就是我们房屋拆迁过程中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征收简单地说,就是国家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强制性地收购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私有所有的房屋。  相似文献   

19.
周钦逢 《商》2012,(14):74-74
证券市场中如果充斥着内幕交易,会使其它投资人不敢进场,进而导致证券市场日渐萎缩。在证券市场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发展如此重要的前提下,内幕交易无异是经济发展的毒瘤,有必要予以禁止。无论是从维持市场公平交易、促进证券市场效率、防止道德风险或者保护公司财产等各角度分析,均可认为禁止内幕交易对于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为必不可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20.
在房地产交易中,开发商一房多卖的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与一般的商家欺诈行为相比,此种欺诈危害尤甚:一方面是因为危害面广,动辄涉及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危害程度特别严重,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购房是人生的大事,可能要花费多年、几十年乃至大半辈子的积蓄,一旦被骗,就很有可能陷于绝境之中,严重的甚至演化为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