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从长株潭区域城市群结构优化重组、区域交通一体化和产业集聚结构等方面分析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与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为长株潭区域空间整合提供了机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3+5”城市群是以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以90分钟通勤为半径,包括长株潭和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市在内的城市群,是湖南的城镇密集区域。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对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八市融城步伐、提升城市群品位,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轨道交通建没是一项规模大、造价高、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3.
低碳路径下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中,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低碳路径下长株潭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在低碳路径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邵瑶春 《特区经济》2011,(10):171-172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综改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这给娄底市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与娄底市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娄底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五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魏帅 《中国经贸》2014,(10):53-53
长株潭是我国中部六省城市中率先进行城市群建设的地区,《南方周末》评价其为“第一个在中国自觉试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生态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立平 《特区经济》2009,(11):170-171
2007年底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长株潭城市群在发展静脉产业上刚刚起步,本文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指出发展静脉产业是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并针对长株潭城市群静脉产业发展困境提出配套静脉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提高公众资源环境意识等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源 《山东经济》2008,24(3):35-39
大运量轨道交通能够适应城际客流特征,运输能力强,经济性优势明显。我国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对交通运输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发展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解决都市带和城市群城际交通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国城市群构建快速运输系统的最佳选择,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利于城市群城市节点发挥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交通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加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收集整理2015—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城市网络模型计算分析城市群网络联系,总结揭示城市群网络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层级长期以来并不是以长株潭都市核心圈为较前层级,而是以长沙、株洲衡阳、岳阳常德为前三层级;该城市群网络结构体系已由早期的“一核一中心”转变为“一核多中心”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网络主骨架逐渐由集中变为散开,城市联系中心逐步由一个朝多个演变,总体发展呈现出除核心圈城市外的“新城市”崛起现象;城市群网络骨架变化表现出长株潭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不再单向地指向长株潭核心发展圈,而是进行了多选择、多城市间的多向合作与多维发展,城市与城市间的普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整体城市群表现出了具有良性、韧性的结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钟荣丙 《改革与战略》2013,29(2):114-11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和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制高点,而协同创新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适时的创新模式.文章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征和协同创新的优越性,甄选了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探索了推进其发展的策略,并实证分析了一些成功典例.  相似文献   

11.
云龙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商贸流通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承担着承接区域功能疏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激发沉淀经济资源等功能。通过对云龙示范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广泛调研,分析了云龙示范区发展商贸流通的基础、前景和路径选择,指出了云龙示范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重在突破主导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限制,大力推进街区商贸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构建商贸流通产业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长株潭地区的特点从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对铁路、道路、水路和航空分别提出了适合长株潭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并就换乘和与邻接行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两个方面分别提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是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智慧城市融合到城市群中,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城市群,为解决城市群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阐述了城市群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群的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契合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梳理了近三年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典型实践,提出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群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李响  严广乐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42-4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婷  芦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9):41-44
文章首先回顾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各种观点,然后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协同实现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立城市群区域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城市的开发和扶持、建立城市群内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促进城市群经济不平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带动科技业服务质量,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以中原城市群科技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原城市群以及区域内重点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并找出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对城市群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群高速发展与环境问题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亟待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城市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群循环系统构成中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量化模型,搭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系统;重点从经济、能源、环境和城市聚合4个角度构建仿真系统,建立要素间量化函数,设定基本场景,以2010—2019年数据为基础,对系统进行仿真运行.算例结果表明,构建的仿真系统通过了检验,拟合程度较好;通过设计不同场景,验证相关参数变化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发现综合场景对未来系统运行效益最佳,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碳减排问题,能够促进城市向群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一体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斌  刘烜 《科技和产业》2022,22(2):179-184
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性形态,城市群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快速发展及协调发展。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合理的区域治理格局,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让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畅通流动。从理念、评估方法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对国内外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孙斌  王亮文 《科技和产业》2019,19(12):54-58
通过回顾国内外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文献,梳理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内涵,总结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和调控措施,发现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概念缺乏明确的界定,理论发展滞后于新形势下不断丰富的协调内容。提出未来需继续构建并完善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拓展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包一帆  陈军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76-381
城市群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基于协调发展视角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先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4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再通过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对城市群整体以及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4个维度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经济韧性关中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显著。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综合韧性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但近年一直是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关于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城市韧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