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增长趋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波动中增长"的特征,在品种结构、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粮食生产波动均具有非对称特征。粮食产量波动对稻米产量波动最为敏感,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河北)的粮食生产波动最为敏感,对粮食单产水平波动最为敏感。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粮食单产以及由此决定的粮食总产量与目标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结论,可以给出我国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若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本文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审视,认为:在当前阶段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1)必须坚持国内自给为主、进口调剂为辅的原则,既不能片面强调自给自足,也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2)必须同时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3)必须继续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4)最为根本的是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土地经营制度,实现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化、集约化。文章最后,提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八项政策建议:(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3)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4)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促进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5)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降低粮食物流成本;(6)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粮食适度规模经营;(7)健全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8)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开发利用国外资源,进一步拓展国际粮源。  相似文献   

3.
金璟  孙鹤  张毅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0-123,142
以云南省的粮食供求为研究对象,就区域性粮食安全问题讨论了影响云南粮食生产若干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应用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对云南省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和人口进行预测。通过估算云南省未来粮食需求状况,就云南省未来的粮食供求平衡进行了测算,认为云南省未来粮食供求的格局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区域性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市场波动分析及走势展望□刘笑然我国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玉米的供求状况及价格涨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但近几年来,我国玉米市场发生了剧烈的波动,涨落幅度之大,出人意料,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一、近年来我国玉米市场...  相似文献   

5.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5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8%,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近1/3。然而,耕地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走向。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消费需求量高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其粮食的供需状况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将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入世后我国与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比较与市场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将更多地与世界市场融合。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我国应更多地生产畜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世界市场,同时从世界市场进口我国比较优势较低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但从世界市场进口粮食是否会影响我国国内粮食的稳定供应是关心粮食安全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过去20多年的数据对我国与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认为二者的波动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世界市场在粮源的总量供应和时点供应上都有较好的保证。我国粮食生产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既是符合比较利益也是符合粮食安全目标的。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文章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流通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流通费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粮食流通成本过高对当时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用。它造成了粮价的大幅波动,因赈艰不能及时运到也大大影响赈灾救荒的效果。同时,还导致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的竞争失败,使得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的隐患。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由严重短缺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出现部分农产品暂时过剩的现象。目前,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不大,粮食安全不应是农业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8亿吨,人均年粮食消费量将达到410公斤,超过了国际粮食安全标准。蔬菜、水果的情况也基本相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放开了水果价格,调动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水果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从价格上看,我国主要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价格,但年出口量只占我国总产量的1.2%,出口金额只占世界贸易额的3%。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美国每年水…  相似文献   

10.
我国粮食安全的经济与生态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改变了我国粮食长期匮乏的局面,并实现了自给有余。但长期追求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又使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供给从充裕转向短缺,粮食供给从不足转向过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我国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状况,固守以粮食大量生产和储备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传统观念既不具有经济合理性,也不具有生态安全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立足于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对粮食的生产能力进行储备,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剂余缺,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改变了我国粮食长期匮乏的局面,并实现了自给有余.但长期追求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又使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供给从充裕转向短缺,粮食供给从不足转向过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我国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状况,固守以粮食大量生产和储备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传统观念既不具有经济合理性,也不具有生态安全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立足于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对粮食的生产能力进行储备,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剂余缺,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83~2012年粮食生产投入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自向量回归(VAR)模型,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人口与粮食总产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化肥施用量投入产出效应偏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与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是保证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总产量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对粮食总产量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有效灌溉面积、合理的化肥施用量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积极意义;农业劳动力人数、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互不构成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科技与政策因素削弱了二者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城乡居民对粮食安全的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98%的城乡居民认为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地区特征对看法的形成基本没有影响。超过7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国未来粮食会呈现“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的态势,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和40%的农村居民认为将来能够实现粮食安全(既买得到又买得起所需的粮食)。地区差异是城乡居民对未来粮食安全状况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某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设施越完善,则该地区居民对实现未来粮食安全的信心越大。城…  相似文献   

14.
丁声俊 《经济》2012,(12):39
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9.71亿亩,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九连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含有深刻的客观规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证明,我国粮食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应该继续坚持走下去. 从整体形势看,我国目前粮食的购销、供求关系是正常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然而,在我国农业粮食领域突显出"五个加剧":粮食增产与资源约束矛盾加剧;粮食发展与农民增收矛盾加剧;粮食供求区域矛盾加剧,粮食供求品种矛盾加剧;保障粮食安全与跨国大粮商控制的矛盾加剧.加之,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使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隐伏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当前"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点。我国粮食市场虽已初步成形,但仍存在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解决的主要措施:(一)加强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6.
环境约束下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环境约束条件,采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指数,测算1994—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寻找其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原因。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约束的耕地利用效率值高于考虑环境约束的效率值,环境约束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影响;(2)1994—2014年间呈波动下降状态,其均值均在1以下,整体效率不高;(3)考虑环境约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值空间差异显著,由1994年"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转向2014年的点状分布特征;(4)耕地利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效率在耕地利用效率中起到决定性作用;(5)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内差异成为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问题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尽管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波动,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粮食安全演变:1949—2008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利国 《经济地理》2011,31(5):833-838
利用人均粮食占有量衡量1949—2008年我国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状况,结论表明:①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趋于好转,但整体安全水平仍然偏低;②主产区粮食安全状况整体趋于明显好转,非主产区粮食安全状况整体变化不明显;③东部粮食安全状况先变好,然后再变差,中部粮食安全状况整体趋于明显好转,西部粮食安全状况先变好,然后再变差;④我国省级层面粮食安全状况整体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9.
秦云龙 《经济》2023,(12):54-59
在历次考察、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粮食安全“压舱石”。在东北三省,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超过1亿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三大指标多年来均居全国首位,可以说是我国粮食安全分量最重的一块“压舱石”。这得益于黑龙江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高效农业管理等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逐步实现。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黑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波动中提高。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不是单一领域的因素,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领域都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风险。所以,粮食政策不应是单一性质的,而应是一揽子、带有组合性质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