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贫困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疮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更是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更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逐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最终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成为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共享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招"。  相似文献   

2.
“四个全面”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的一环.兴国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专门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兴国县推进农村扶贫精准帮扶到户工作方案》,把全县4518名干部全部下派到村到户,采取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的办法,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送致富方法,送上温暖,送上幸福!  相似文献   

3.
正长征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就是要以长征精神引领老区小康征程。老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要消灭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消灭精神上的贫困。不消灭精神上的贫困,也不可能消灭物质上的贫困,即使靠外力脱贫,也不能称之为全面小康。长征是一次克服千难万险的壮举,红军克服的很多困难是在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残酷的战斗,磨砺了红军战士的精神、意志和品质,打造了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为民族救亡、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4.
《发展》2016,(3):15-2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市《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抢抓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老区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紧盯2016年实现整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与全市、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  相似文献   

5.
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时强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夏河县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从“全面小康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总体安排部署,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消除农民贫困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求消除农民贫困.消除了农民贫困不一定就建设好了新农村.消除农民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二者的关系所在。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看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同样.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8.
《发展》2016,(3):11-1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和省、市两个《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我县整体脱贫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紧盯2017年基本消除贫困,2020年与全市、全省及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区域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近来报刊上发表了两篇有影响的关于小康指标及界值的研究文章:一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同志撰写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00年小康目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一期,《新华文摘》曾于1992年第三期摘发);另一篇是国家统计局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发表的《什么样的生活算小康?》(刊于《中国统  相似文献   

10.
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贫困,一种是精神的贫困。   脱贫也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脱贫,一种是精神的脱贫。   在贫困地区,既有物质的贫困,也有精神的贫困,既要在物质上脱贫,也要在精神上脱贫。   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物质的脱贫和精神的脱贫同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贫困地区有的农民为什么年年扶贫年年贫 ?其实,贫根就在“精神的贫困”上。   精神的贫困有多种表现,主要有:   依赖扶贫,坐等救济。坚信人民政府不会让人民挨饿受冻,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走上小康的希望,单纯寄托在上级…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前后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展望李含琳(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经济系)贫困和反贫困是中国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00年中国要基本上消除贫困,步入小康阶段。那么,...  相似文献   

12.
正读了第5期《以长征精神引领老区小康征途》一文后,受益匪浅,它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老区发展不仅要靠物质力量,更要靠精神力量,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老区的小康将难以实现。一个没有"精气神"的民族和国家,再富有,也无法强盛。老区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应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老区人民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贵州省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开发工作最难的省份之一。文章结合贵州精准扶贫的实践,深入诠释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系统梳理贵州产业、教育、科技和文化等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从精准扶贫在贵州的成功实践中总结贵州精准扶贫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推进新时代贵州精准扶贫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提出2020年前要打赢精准扶贫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新形势下,农牧区基层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核心因素,必须要在精准扶贫这场硬仗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引导、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服务于全面小康的大局,成为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2012年初,同德县贫困问题得到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评刊     
习总书记的讲话亲切实在据贵刊今年第2期"高层声音"栏目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看望慰问河北省阜平县困难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老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吴茂群 《湖南经济》2003,(12):44-45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93年10月,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代表联合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并要求各成员国积极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地处中部的湖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应如何迅速斩断“贫根”  相似文献   

17.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  相似文献   

18.
<正>第6期《习近平:要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的文章,读后让我们激动不已,感动万分。总书记心系老区人民,十分关心老区脱贫攻坚,要求倒逼工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老区精准扶贫帮困、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抓好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千方百计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合力攻坚克难,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难以摆脱贫困,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脱贫致富的技能。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首在扶志,重在扶智,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志智双扶,才能拔掉穷根,全面进入小康。  相似文献   

20.
西藏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是有效缓解并全面消除中国区域性贫困的最大挑战。从西藏实际情况看,农牧区贫困有其成因,自治区采取综合扶贫措施、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就金融精准扶贫来说,还存在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市场评估机制不完善,数据整合机制效率低、精准扶贫对象识别难,政策受众认知意识弱、“扶贫”援助经常为“济贫”等问题。西藏农牧区金融精准扶贫应优化金融扶贫资金结构,完善扶贫对象瞄准机制,强化扶贫对象脱贫意识等,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