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寿险资产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1865年我国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上海义和保险行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诞生,我国保险业从此走上了一条坎坷发展的不平之路.中国保险业逐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今天,保险已经深入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保险意识与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保费收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长,2004年保费收入达到4300多亿,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1850多亿.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回首我国保险业百年历程,意义特殊。从洋保险到民族保险;从旧中国的保险到新中国的保险;从保险业的低谷到保险业的复兴…,可以说,我国保险事业百年来历经风雨而不衰。认识过去,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对我国保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本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这些天网络上热转一篇据称是钱颖一先生的旧文章,题目是《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中华读书报》2017年3月8日)。如果具体到保险领域,具体到我国高校保险教育的现状与保险业的未来,是否也符合这个逻辑,也能说"中国保险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保险业的明天"?笔者先不持立场,只有两点联想。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中国的保险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年中国保险密度为40美元,保险深度为3.4%,这远远低于同期世界保险的平均水平.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保险业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中国保险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一个较明显的就是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将通过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这两个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对我国31个地区(西藏除外)进行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并对其中隐藏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从逐步恢复到快速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本文立足中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现实,从保险体系的建立、保险业经营及创新、保险业的内外开放及保险监管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保险业发展创新的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为其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从逐步恢复到快速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本文立足中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现实,从保险体系的建立、保险业经营及创新、保险业的内外开放及保险监管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保险业发展创新的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为其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涉及到监管部门、保险企业、保险中介、保险消费者等,而我国在上述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保险业上述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措施,期望能对我国保险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保险监管,保险监管效率与效果涉及到到多方面的利益,我国保险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对保险监管需求日益加强。本文通过简单叙述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历程,结合市场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分析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借鉴国际上保险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保险监管经验,提出问题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险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保险欺诈已影响到保险业正常秩序。对于保险欺诈的深入研究无疑将对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帮助。本文在总结国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保险欺诈发现率对防范保险欺诈的作用,分析了保险欺诈发现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华 《甘肃金融》2001,(9):15-16
当今世界的保险业,从保险组织机构到保险业务的运作流程,再到资产的运作和管理,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创新和变革,从目前状况看,我国的保险创新尽管有所发展,但还很落后,积极开展保险创新,既是历史发展潮流也是推动我国保险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险创新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等创新点.本文就其中一个方面--电子技术创新展开讨论,提出中国保险业应该在网络经济中寻求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保险业监管刘敏中国保险业改革正处在以规范保险行为,优化保险机构,改善保险服务.强化保险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规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国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面前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许闲  余安琪 《保险研究》2014,(10):124-127
正中国保险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保险学术研究在注重中国特色的同时,运用国际上最新的保险理论指导我国保险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甚至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和保险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帮助国际保险业发展和推动国际保险学科进步。新国十条的发布、国家与监管部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保险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改革等等为保险学界的国际化提供了土壤和舞台,新形势下保险学科的研究面临着多样化、跨学科和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召开第二届复旦乌  相似文献   

13.
丁霞 《保险研究》2015,(11):118-127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中国近代保险史是一部多元发展主线和多元主体(中国民族保险业、官僚资本保险业、洋商保险业以及革命根据地保险业)并存的历史,也是一部洋商保险业力图控制和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历史,但最终以人民保险业的崛起而掀开了新的一页。关于革命根据地保险史和洋商保险业的研究是中国近代保险史研究的两个难题,前者基本上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而后者则是这一领域的薄弱环节。本文在收集整理浩如烟海的中外保险文献的基础上,解读中国近代保险史研究这两个难题,力图有所发现,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保险法律体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保险市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家公司、保费收入4.6亿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近140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5万亿元。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增长,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促进了保险法律体系的逐渐健全。自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监管部门高度关注法制环境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保险法制工作,保险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陈珏 《新疆金融》2004,(11):50-53
1978年以来,全国保险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由1家增加到59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从无到有,目前有包括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的保险中介机构约600家。然而,面对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保险业问题和矛盾十分突出。本文针对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石洋 《国际融资》2005,(7):29-32
保险业是我国加入WTO开放力度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至2004年底,中国保险业的过渡期结束,保险业基本已经开放。迄今为止,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和保险资金运用均超万亿元,中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高成长的新兴市场之一。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动向使保险监管体系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是摆在中国保险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前不久的中国保监会主办的“中国保险国际论坛”上,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与会代表围绕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申河  刘连生  李民 《中国保险》2009,(12):12-17
中国保险业投资现状 2008年,是中国保险业遭遇重大挑战的一年。一方面,从雪灾到地震,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保险赔付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罕见的全球股市大跌,严重拖累了保险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险》2014,(5):F0002-F0002
为诠释保险核心理念,弘扬保险文化,重视保险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经过充分准备,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保险之路——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与5与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社会与自然抗争,管理风险的历史。此次展览从古代保险思想起源,到现代保险形成发展,以及清朝,民间和解放后直至当今保险业成就,全面深入展示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利用2001年~2009年数据,研究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差距的情况,并得到研究成果,一是以保险密度为标准,2003年后我国区域保险业的发展呈现σ收敛、β收敛以及跨越式增长态势;二是以保险深度为标准,2003年之后我国区域保险业的发展基本呈现σ发散态势;三是以保险密度为衡量标准的区域保险业发展水平具有空间收敛的性质,而以保险深度为指标则不存在空间相关;四是人身保险对保险业区域差距的贡献度更大,其变动特点决定了保险业整体区域发展差距的变动特点;五是以保险密度指标衡量,对保险业区域发展差距贡献最大是三大地区间的差距,但有下降趋势,以保险深度指标衡量,则三大地区间差距是最小的差距来源,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度提高得极为迅速。  相似文献   

20.
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现行的保险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保险教育、突破人才瓶颈,是提升中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