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喆 《保险研究》2021,(1):58-72
本文基于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2014年3月~2015年12月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互联网保险指数数据,使用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分别对中国互联网保险的地区差距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互联网保险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状态,东部地区的互联网保险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互联网保险发展水平最低;互联网保险的地区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互联网保险的地区内差距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互联网保险的地区间差距是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互联网保险的σ收敛特征不明显,而中西部地区互联网保险呈现σ收敛特征;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保险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
郑理  徐雷  钟坚 《保险研究》2021,(6):28-48
本文选取2000~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分析方法,揭示五大城市群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同时对保险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敛散性和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表明,在全国保险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五大城市群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表现出"板块化"的空间集聚特征.从Dagum基尼系数来看,保险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在城市群间、城市群内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Markov链来看,五大城市群保险业发展水平的等级状态之间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保险密度的流动性多表现为向上等级的转移,保险深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概率也较大.考虑空间效应后,城市群保险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β空间收敛、条件β空间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并且影响各个城市群保险业发展的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主张在明晰城市群保险业发展具有地域分异特征的前提下,应充分重视空间动态关联,提出缩小保险业发展差距、助推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2003~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保险业纳入测算金融排斥指数的指标体系,采用σ收敛和空间计量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排斥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金融排斥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区金融排斥程度较严重且差距较大;与2003年相比,2012年金融排斥指数均值仍为0.69,说明目前该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中国地区间金融排斥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必然影响各省金融的平衡发展,从而加大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深化商业保险服务和重点发展排斥程度较重的地区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然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保险市场在地区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战略的实施,保险业区域发展平衡性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然而,有关研究多通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来反映保险业区域发展问题,不能全面反映保险业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状况以及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解释1998~2008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的11年间,保险发展区域差距整体呈现逐步阶梯式收敛的过程。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禀赋,也即地区固有因素,是最主要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化程度。其中,市场化程度是诸因素中持续降低保险区域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区域保险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保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对京津冀保险业相关的指标的分析,发现河北保险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大致保险深度每增长1%,会带动人均GDP增长1.27%.因此大力发展河北保险业有助于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保险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2001~2011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不含西藏)保险密度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全国以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保险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短期及因果关系检验,分组计算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贡献度,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层面经济增长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险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区域层面经济增长和保险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一致,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中国的保险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年中国保险密度为40美元,保险深度为3.4%,这远远低于同期世界保险的平均水平.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保险业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中国保险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一个较明显的就是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将通过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这两个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对我国31个地区(西藏除外)进行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并对其中隐藏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吴洪  赵桂芹 《保险研究》2011,(10):14-21
本文试图解释1998~2008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的11年间,保险发展区域差距整体呈现逐步阶梯式收敛的过程。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禀赋,也即地区固有因素,是最主要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化程度。其中,市场化程度是诸因...  相似文献   

10.
《武汉金融》2006,(9):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虽然发展迅猛,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据瑞士再保险今年7月新鲜出炉的《2005全球保险报告》显示,我国去年的保费达到601亿美元,列全球第11位,但衡量保险市场成熟度的保险密度(人均保费)和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例)等指标却排到50名开外。我国虽已跻身全球保险大国之列,却仍踯躅于保险强国门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保险业增速放缓、金融同业竞争压力增大、行业发展空间被压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共同推进下的新型城镇化及保险业"国十条"将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动力。基于实证ECM模型发现,城镇化率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长期协整正相关,城镇化率每增加1%。保险深度提高0.6114%,保险密度增加5.26465%;根据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身保险深度增加0.6138%,财产险保险深度增加0.1727%,人身保险密度增加5.0873%,财产险保险密度增加0.2313%,城镇化率对人身险的深化作用强于财险;与此同时,对比不同城镇化率面板发现,城镇化率越高,对保险密度深化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状况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现如今,我国国民对保险的需求剧增,如何提升保险行业的经营效率是保险业发展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建立保险市场价格竞争行为和产品创新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并简要说明反映市场绩效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指标,探究我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寿险行业发展迅上速,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主体竞争程度和人们投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寿险市场发展现状差异较大。人们通常用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来衡量一个地区保险业的发达程度,但单纯用这两个指标有失偏颇,例如不能反映市场的国际化分散化程度、保险业务的增长速度等,本文借鉴编制保险发展指数所选取的统计指标提出了一套对一个地区寿险发达程度的评价体系,从而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将优化保险区域结构,统筹城乡保险市场,促进东、中、西部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列为重要任务。本文从区际间的角度出发,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保险区域划分,分为四大保险区域,以2001年~2011年的保险业基本数据为基础,分别按照保费收入法、保险密度法、保险深度法、保险业绩指数法以及保险基准深度比进行定性分析,发现我国保险业的区域关系是较为和谐的,而且从长期走势来看,这五种方法分析的结果也趋于一致。在此基础,本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构建协调度模型,从上述五个角度对保险业区域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测算结果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关于保险业发展、竞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将保险业活动与竞争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机理划分为保险发展效应、非均衡效应和反垄断效应三类。本文选取我国各省份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总体上看产寿险业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然后,构建相对保险深度指标对样本分类,发现在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好的区域发展保险业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差的区域保险业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最后,保险业竞争加强垄断降低的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研究了我国省域金融成熟度的空间相关与区域收敛性问题。基于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各省2001~2010年金融产业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β收敛进行分阶段探索。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在开放过渡阶段呈现显著的β收敛特征,地区差异在减小;而在全面开放阶段,呈现显著的发散特征,地区差在增大,金融开放加大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标准差系数作为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在对其进行相对化和指数化处理后建立地区差距指数,以衡量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变化趋势,实际测算结果表明,1989年~2008年期间,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确实扩大了,但是扩大的趋势在减弱。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各地区保险需求弹性的差异是导致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协调性是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近年来保险市场发展的协调性程度逐步提高,这是保险市场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减弱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建立保险市场的自我发展机制,以促进保险需求的合理释放,是促进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缩小保险市场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保险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两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探究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绩效。研究发现:①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地区以及高等级城市和大型城市。②中国保险业空间分异主要来自于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差异增长迅速;人身保险业务空间差异水平高于财产保险业务。③城市层面,保险业发展显著促进经济绩效提升,财产保险业务的经济增长效应高于人身保险业务;低收入地区保险业的经济绩效更为显著。④保险业通过自我深化、风险转移、损失补偿和金融中介四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作用大于间接机制,间接机制中金融中介机制的作用更为凸显。本文有助于丰富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也为城市通过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78-2017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构建多个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使用多种回归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否呈现缩小态势,即金融发展是否具有显著的收敛特征。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金融发展增长率与金融发展水平初始值之间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省际之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呈现明显的递减态势;从东部和非东部地区层面来看,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绝对收敛特征和一定程度的条件收敛特征。本文建议,一是逐步调整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加快金融发展的收敛进度,实现金融均衡发展;二是根据各地区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金融业态进行有差异、有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保险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峰  闫石 《上海保险》2007,(4):27-29,22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保险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具有一致性。在中国保险业恢复发展的二十多年中,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资金、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人才、工资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优势,吸引着投资者、资金、技术、劳动力等不断流入这些地区,保险公司的总部往往设立在这些地区,高素质的保险专业人才也不断地流向这些地区,东部地区的保险业因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区域保险中心”;而西部地区保险业由于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欠缺,发展相对落后。由于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在绎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这样,发展快的区域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区域发展更慢,“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区域经济和区域保险的差距逐步扩大。对于这种区域问的不平衡性,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干预,否则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改善。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发展的落后状况,使得保险业不能有效发挥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