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492篇中英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回顾和比较近30年中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与热点演变。研究发现,1992—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早,但中外研究期均经历了时间跨度不一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学者基于国外研究基础构建承载力约束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国外学者已从理论建构转向研究反思和实践应用。中国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多,初步完成了国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借鉴与转化应用;但这一阶段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增速明显放缓,研究热点转向借鉴海洋、管理、心理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第三个阶段,国外研究在新应用实践推动下,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系统化,进入开展新应用研究的转型;同期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丰富,旅游环境承载力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中国特色”日益突出,中国情境下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然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议题,应进一步重视理论系统构建、方法融合创新、时空尺度拓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新时期旅游地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92年中国旅游经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2年是中国旅游业转向更高发展阶段,步入快速和良性发展轨道的一年。在’92中国友好观光年和北京旅游黄金年的主旋律中,在更为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产品改进和市场开拓成为本年度的最强音。与此相适应,1992年的旅游经济研究也在上述方面空前活跃,并拓展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其突出特点是: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增多,实用性更强。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行业管理、国际旅游市场开发与散客旅游市场拓展、产品设计与资源开发、旅游清欠、债务和财税、国内旅游、旅游法规、区域旅游等成为1992年旅游研究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4.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5.
地方感研究是人地关系调整过程中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该话题的研究脉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呈“上升-稳定”趋势,大致形成了理论导入(2007—2010年)、议题扩展(2011—2015年)、本土创新(2016—2020年)3个阶段。(2)旅游地方感研究视野与内容越来越多元、丰富,研究热点较集中于地方感理论探讨、不同主体地方感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地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实践价值等。(3)旅游地方感研究总体上从本体、主体、客体3方面展开;旅游地方感理论、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地方感的实践意义等内容在关键词共现、高频及高中心性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从理论导入走向理论建构、从议题集中走向视野多元、从学术关注走向多元关注等热点演进脉络;当前旅游地方感研究聚焦于新时代人地关系演化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4)未来旅游地方感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战略,重视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创新,拓展旅游地方感研究的范畴内容,加强旅游地方感研究的方法融合,扩大旅游地方感研究的地域代表性,构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旅游地方感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推进了中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地后,在国内外掀起了海洋旅游研究的热潮。然而,学术界关于海洋旅游的研究相对零散,对于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检视。基于此,本研究以海洋旅游的蓝色转向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海洋旅游蓝色转向的趋势与挑战。研究发现:(1)相对于绿色经济,海洋旅游发展走向蓝色经济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过程。(2)海洋旅游转向蓝色经济的方式包括活动与节庆旅游、生态旅游、邮轮旅游等业态,转向驱动与各个国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3)海洋旅游蓝色经济转向将面临着COVID-19、福岛核事故、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塑料等挑战,需要从区域至全球尺度,通过技术投入、创新模式和区域合作等路径,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蓝色经济转向的共识。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海洋旅游蓝色经济转向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方面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8.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回顾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市场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起步与旅游市场的简单研究阶段(1980-1991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探索研究阶段(1992-2000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成熟与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阶段(2001年以后)三个基本阶段,以旅游规划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春晓 《旅游学刊》2003,18(4):52-57
文章回顾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市场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起步与旅游市场的简单研究阶段(1980~1991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探索研究阶段(1992~2000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成熟与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阶段(2001年以后)三个基本阶段,以旅游规划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加上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基于中国学术立场和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总结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当代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以旅游法为核心的国家意志体系,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视角,扼要综述海岸与海洋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也面临众多挑战,但未来发展方兴未艾;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关注面向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海岸与海洋旅游中的生态保护优先策略,用跨学科的视野开展海岸与海洋旅游研究,重视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海岸与海洋旅游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品质和人文环境,助力中国蓝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陶长江 《旅游学刊》2020,35(3):127-142
文章围绕残障与旅游、残障旅游市场需求、残障旅游市场供给和无障碍旅游4大研究主题8个研究细类,梳理残障旅游境外研究状况。境外研究总体态势是以残障群体旅游需求为研究重点,围绕残障群体的旅游特点、动机、需求、偏好、决策、体验和出行障碍作诸多有益探索;同时基于残障群体的旅游需求特性,从旅行社、航空运输、住宿、景区4大旅游产业角度,针对性研究解决残障人群出行和旅游参与障碍、提供合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最后评述了境外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不足,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团队构成和近期可以开展的研究领域对国内学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需求和重要科学议题。在阐释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特许经营、保护模式、解说系统、生态产业、社区参与、管理体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跨学科对话。分析认为:(1)科研支撑是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其必要条件是要素支撑体系、特许经营制度和关键政策突破;(3)特许权和特许经营制度是保护机制,从旅游特许经营走向社区特许经营、生物科技特许经营、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区域联合特许经营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社区参与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渠道拓展、能力提升、共建共享是提升社区参与质量的重要方式;(5)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园多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解说系统、建设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有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供给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lthough China's tourism has become a vital part in the world tourism market, little is known internationally about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in China. This study reviewed 500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05 in China's leading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Tourism Tribune, and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China's recent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ourism research themes in China primarily focused on tourism attraction/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ourism planning,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sues. Most research under review us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hile 15% of the articles employed some quantitative methods. Articles using advance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sca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