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商业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等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从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信贷渠道而不是货币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价值工程》2008,27(4):163-166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理论,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主要方式。从2003年开始,我国中央银行连续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文中介绍了此轮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现状,指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仍然存在梗阻,应加以疏通。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包括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管制等原因,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传导。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金融制度改革和信贷需求萎缩影响,信贷渠道受阻,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货币政策效应下降。本文就此讨论了信贷渠道受阻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疏通信贷传导渠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托于现有研究,梳理了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渠道,在此基础上,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兑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作为反映影子银行规模的变量,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货币供给渠道与信贷渠道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货币供给量对物价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货币供给渠道的冲击相对有限;而物价水平与信贷规模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具有明显的阻滞效果;此外,影子银行规模在长期和短期内均对物价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崔秀荣 《企业经济》2007,(12):128-130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出现了明显的阻塞现象,资金无法顺畅地从金融机构内部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现状的分析,得出微观传导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市场化行为不够是引起传导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为理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政府需从规范传导主体行为上着手。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素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之分.我国GDP受到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余额的共同影响,在两个标准差的货币政策变量冲击下,贷款余额对我国GDP的影响大于货币供应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渠道的影响在逐渐加大,信贷渠道的影响则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发生作用的过程和渠道,充分认识和把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喻波 《活力》2005,(7):78-78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以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信贷配给和利率机制进行传导,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如1996年5月1号开始到2002年2月21号,我国相继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息,虽刺激了国内需求,但是仍需要我国进一步去完善它。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实际经济变量是否有影响以及多大影响。通过梳理国内研究成果,并进行信用渠道实证分析,体现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经济增长的效用发挥具有一定趋势。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选取一些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从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两方面来着手来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选取一些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从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两方面来着手来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欧元区1999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欧元区不同利率周期状态下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具有非线性特征。模型客观定位区制转换时点为超低利率政策的实施时点,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区制下,欧元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即当利率处于常规期,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产出和价格效应比利率处于超低期时更为显著。这意味着超低利率时期信贷渠道发生阻滞,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较常规利率时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徐英吉  吕良鹏 《价值工程》2004,24(2):109-112
本文首先对西方信贷传导机制作了简要描述,后对我国的信贷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得出:①金融机构对外贷款量以及各类经济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零售总额基本上不受利率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外贷款量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②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受金融机构对外贷款量的影响很大,表明了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目前主要传导渠道。为提高信贷传导的效力,需要:①推进金融机构改革;②发展消费信贷;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④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⑤解决国有企业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⑥促进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徐英吉  吕良鹏 《价值工程》2004,24(3):109-112
本文首先时西方信贷传导机制作了简要描述,后对我国的信贷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得出①金融机构对外贷款量以及各类经济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零售总额基本上不受利率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外贷款量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②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受金融机构对外贷款量的影响很大,表明了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日前主要传导渠道.为提高信贷传导的效力,需要①推进金融机构改革;②发展消费信贷;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④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⑤解决国有企业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⑥促进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来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两条渠道,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我国的货币传导只能通过信贷渠道进行,因为那时还没有证券和证券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也从单一信贷渠道向以信贷为主的双渠道转变;货币调控的中介目标也相应地从贷款额度转向货币供应量。与此同时,随着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货币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对货币量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利率工具也在某些范围内发生调节作用。尽管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有一些失误,如1997年该进一步降息而不降,1998年基础货币该增不增反降,但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例如2000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半年虽有某种紧的迹象,但实际上还是扩张的,货币供应量随再贷款和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增长,货款的规模在扩大,债券也随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而增加。然而,由于货币传导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货币政策效应却没有预期的那样明显,实质经济仍然感到资金紧缺。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快且难以控制.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今仍未见底,已经损害到实体经济.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本文在总结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如何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从国内传导至全球的路径.最后做出简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来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其中利率渠道是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渠道。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利率管理属于政府严格管制类型,改革开放后管制型利率管理体制没有本质变化。然而,利率管制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应当适当的放松利率管制。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3,(4):171-172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及其传导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在短期内上升,并促使房地产投资和价格长期在比原来更高的水平上波动;在房地产行业研究中,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货币渠道都显著存在,其中货币渠道相对于信贷渠道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吴江  朱彬 《企业经济》2005,(7):152-153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股票市场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来看,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会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具有效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银行异质性特征研究视角出发,建立银行资产配置行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及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能有效控制银行贷款供给,尤其对小规模银行更为有效.提高银行资本金充足率将促使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行为应对货币冲击,从而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