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4年以来,影响地方融资平台未来发展的新政频出,预算法修改、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成立、43号文(即《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351号文(即《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这一系列存量政府债务清理解决文件均显示以"城投债+土地财政"为主要代表的"旧"地方政府融投资模式即将退出历史  相似文献   

2.
《甘肃金融》2014,(11):6-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进入实质性阶段.财政部近日印发《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办法》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清理甄别工作,认真甄别筛选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对适宜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项目,要大力推广PPP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2015年及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置换情况着手,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置换中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了预算管理,减轻了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地方债还本付息预算不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或转型步伐缓慢,债务置换缺乏公开透明的操作,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夏勇毅 《新金融》2015,(12):39-43
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新预算法的正式实施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依法启动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管理,给地方债设立了"天花板",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仅存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纳入预算。本文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分析对象,从资产结构、资产变现能力、负债总量、项目收益等方面,分析其资产与债务匹配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难以自拔的形势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已成为国内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提出了应抓紧清理排查债务情况、压缩地方政府融资贷款、加强贷后管理和金融监管、政府和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形成机理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4万亿投资"大跃进"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获得"天量"的信贷资金同时,也出现了打捆贷款、虚构项目以及违规担保等乱相,信贷风险就此埋下。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融资平台信贷风险有可能向财政风险传导和转化,最终形成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为此,有必要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分税制,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基金,完善地方债券发行制度,清理和规范现有融资平台等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7.
李昌青 《海南金融》2015,(2):56-58,64
近年来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逐年递增,平台风险凸显,如何通过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模式化解融资平台公司风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务院、财政部先后发文提出深化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说明现在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关键时期,借鉴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发债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化解融资平台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逐步正视债务管理,转变传统融资模式,采取了清理摸底、提前还贷、严控增量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行动。这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风险,也有利于银行贷款安全。地方政府债务存量大、余额高,若转变融资模式的方式不当极易发生风险。为了稳健发展地方政府信用业务,商业银行应积极稳妥化解存量贷款风险,针对政府购买服务业务和PPP项目,加强合法合规管理,建立新型银政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融资平台贷款是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最主要方式,财政部主导的地方债置换化解了已确权平台贷款的风险,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平台贷款未纳入财政部确权和债务置换名单,存在着较大的偿付风险,而目前对于这部分债务风险处置的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江苏省平台贷款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部分商业银行和平台企业的实地调研,对以公司信用类债券集中置换平台贷款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以公司信用类债券置换融资平台贷款的利弊,并提出以公司信用类债券置换融资平台贷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多数地方财政收入放缓,而刚性支出不减,使得今年地方政府24万亿元地方债的偿还压力陡增,风险凸现。 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举债主体。地方融资平台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占据38%,在全部债务中占比39%。部分典型的省市,如湖南、重庆、安徽、湖北、广西、江苏、陕西、厦门和海南,则占比更高,超过50%,最高的湖南省融资平台举债占比达到了63%。融资平台几成风险爆发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以平台债为特色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表明了国家从源头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意图和决心.如何借这次政策的东风,清理、甄别地方政府债务,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率,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地方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101.地方在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把清理和化解乡村不良债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这表明我国目前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本文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归纳总结了国外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经验,从而提出了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阳帆 《中国金融家》2014,(12):99-100
10月28日,财政部下发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以下简称"351号文"),这是对10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43号文")文件精神的具体细化。有专家表示,两份文件出台后,中国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方式尤其是债券融资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存量债券信用风险也将有所分化,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自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发布后,地方政府融资进入了一个过渡性的缓冲期阶段。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及平台公司在新旧融资规则并存的缓冲期,利用政策漏洞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博弈,产生了诸如平台公司贷款激增、疑似违规担保、部分政府性项目融资困难及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暴露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娄底市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政府部门和债券市场披露的数据,对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进行了粗略估计,并分析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存在的多重风险。为了化解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应该着力于增加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高度依赖,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中的土地抵押担保行为,并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债制度,实现地方政府一级财权、一级债权。  相似文献   

17.
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我国为应付全球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井喷式发展的形式出现,虽然为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其庞大的债务隐患。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孙杰 《中国金融》2012,(21):51-52
近期应推动融资平台信贷资产证券化,确保潜在金融风险的化解;远期应着眼于融资平台企业资产证券化,彻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11年欧债危机,再到2012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政府债务问题逐步成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以中部某国家级高新区(以下简称H高新区)为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程度进行了实证评估。结果表明,H高新区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总体上是存在的,而且有些年份风险水平处于严重风险区间内。防范和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首要的是要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而控制债务规模的核心任务是要核算出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度融资规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宏观层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2011年,银监会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列为当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2012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部署时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并指出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由此可见,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正亟待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给我们深刻警示。借此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及措施,对于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