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7年3月,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升至0.75%~1.00%,标志着美国开启了新的加息周期。本次加息给全球经济体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中国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美联储加息的主要动因来分析此举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结束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将近7年的近零利率时代.此次美联储加息给中国带来了资本流出的压力.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的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已逐渐成为补充我国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此次美联储加息给我国P2P行业带来增加投资资金的利好,同时也对P2P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对美联储加息影响我国P2P网络借贷进行分析,以期对P2P投资者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钟伟  张明  鲁政委 《中国外汇》2015,(15):22-24
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之后,全球都在持续关注其何时可能宣布加息,美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和就业情况,也因此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美国经济向常态的回归,决定了美联储迟早会步入加息进程。美联储加息与否可能会影响全球主要货币的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也将对全球资产价格带来压力。过去两年,人们一再预期美联储加息时点却一再落空,在2015年下半年,美联储会加息吗?它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很久以来,  相似文献   

4.
美联储加息通常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扰动,引发部分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撤离和汇率大幅贬值。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加息,标志着美国开启新一轮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历次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次美联储加息将会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形势多变、国内经济承压的局面下,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本文将从国际收支角度展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选取中美两国1998-2017年度的季度数据,建立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影响的时变特征和结构性变动;采用蒙特卡洛抽样法、脉冲响应分析和时点脉冲响应分析,从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三个渠道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利率和美联储加息通过利率的传导渠道在短期内对中国资本流出的溢出效应明显,正向作用在加息后第二季度达到峰值;而汇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对资本流出溢出效应较弱。由结果可知,通过在国内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有效地减轻因美联储加息给我国资本流出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7日凌晨,美联储正式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25%-0.5%调升.5%-0.75%,这是自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的第一次加息.这意味着美国将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宣称2017年可能加息3次.美联储的加息,对世界的经济金融将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联储加息不仅对美国自身经济产生影响,还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本文在回顾美联储加息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涉外主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剖析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需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0.5%至0.75%的水平,并释放出明年可能加快加息步伐的政策信号。鉴于美联储加息的政策信号和步调节奏具有重大外部影响,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此次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们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货币政策调整势必对我国产生溢出效应。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我国及时调控和降低国内经济波动。通过构建DCC-GARCH模型和TVP-VAR模型,本文发现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资产价格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相关性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变化。短期内美联储加息或缩表会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带来明显的负向冲击,但在中长期对国内资产价格产生的冲击有限。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强我国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全球迎来了升息的高潮,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升息。进入2007年,利率则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悬念——美联储5.25%的利率水平还能维持多久?欧洲央行是否还将维持其间接的加息步伐?日本央行于今年2月升息后下一次升息日程又将是何时?加息对缓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能有几分助益?都已成为目前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一、美元指数上升重塑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自2013年12月开始,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规模,直到2014年10月,美国正式退出QE。走出货币宽松周期的美国,预计将在今年3季度进入加息周期。美元指数也在这样的预期下不断走强,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压力。2014年12月11日,国际原油价  相似文献   

12.
实际上,美联储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导致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将可能使得我国境内流动性紧张。因此,境内货币政策应进行适当调整。 3N20日,美联储发布了今年第二次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决议,这也是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首次出席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表明,美联储正在加快退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QE),提前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动向,将对全球和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先剖析了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联储启动八轮加息周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结果,接着对美联储加息的影响进行机制分析,然后在研究历史与机制的基础上,对美联储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九轮加息未来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以来,因通胀持续上升,美联储开启了新一轮的快速加息进程。而叠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本轮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与前几轮加息周期有所不同。文章从汇率、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三个传导机制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关注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传染,并就防范应对美联储加息溢出效应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微观溢出效应的两国开放经济模型,提出企业结构性去杠杆需考虑开放经济因素,并在模型中引入企业融资约束机制,利用200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沪深A股1023家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两类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美联储缩表在初期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程度较大,但不存在长期溢出效应;而加息在初期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对我国企业杠杆率存在长期溢出影响。在溢出方向上,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降低我国企业杠杆率。在溢出结构上,企业融资约束越严重,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溢出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姜富伟  郭鹏  郭豫媚 《金融研究》2019,467(5):37-55
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会显著影响我国资产价格,美联储加息会降低我国债券和股票回报,降息则会提高债券和股票回报。将美联储货币政策进行细分后发现,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回报都有显著影响,而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调整和前瞻性指引只影响债券市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未预期到的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和前瞻性指引还会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对于投资者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以及货币当局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和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015年12月份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中,美联储决议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是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首次加息,标志着美国经济的回暖和加息时代的到来,这一举动不仅对美国国内甚至对全世界的经济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就美联储的经济现状,加息原因及产生的效应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正>在2016年12月份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0.25%~0.5%提高至0.5%~0.75%,这是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第二次加息。相比2015年底的首次加息,美联储二次加息意味着对美国经济回暖的确认,综合各方面情况看,美联储后期加息步伐或加快,并对全球经济金融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央行动态     
《中国外汇》2015,(2):73
美联储1月9日,美国里士满联储主席莱克(Jeffrey M.Lacker)讲话指出,美联储没有预设加息时间表,除非经济前景有快速改变,政策判断也认为有必要做出调整。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1月11日表示,强劲的就业报告不是加速升息的理由,预期美联储会在今年年中或晚些时候加息。  相似文献   

20.
当前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经济增长相对比较强劲,通货膨胀率逐渐接近美联储所关注的2%的水平。在美国经济形式向好的大背景下,2017年12月美联储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加息。本文对美国的经济现状进行概述,结合加息条件和历史经验论述此次是否应该进行加息,并对此轮加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