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筹集资金、规避政府监管、减少赋税压力、取得上市或配股增发资格以及避免特别处理和退市威胁等方面的考虑,经常要进行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利用收入费用确认期间的调整、利息资本化及费用化的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的选择等。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盈余管理影响到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外部使用者应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及行为进行仔细的甄别与细致分析,尽可能还原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而做出高质量的投融资决策。  相似文献   

2.
张羽 《消费导刊》2014,(11):158-158
十几多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西方会计学界特别是实证会计学界探讨的问题之一。企业的经营业绩是通过盈余来综合体现的,其具有较强的信息导向性和敏感性,通过直接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决定作用。同时,会计盈余也被作为证券市场管理机构及其他政府部门实施监管的重要参数之一。所以,上市公司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需要的维护,才会有着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上市公司利用现行的会计政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债务重组是当前许多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且在盈余管理中巧用会计政策留有的一些空间从而进行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使盈余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了,使其无法公允、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影响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操纵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企业盈余操纵与盈余管理有本质区别,盈余操纵真正包含的是投机性的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笔者认为,符合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政策选择均是合理的,可以称之为盈余管理,盈余操纵属于另一种性质,即其已经违背了准则要求,不符合法规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准则的具体规定,对上市公司利用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盈余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西方企业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也同样出现了,且更具复杂性,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国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和成因方面着手,对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进行探讨。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利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特别是计量原则的可选择性,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在证券市场、银行…  相似文献   

5.
王秀婷  陈岩 《消费导刊》2013,(4):107-107
盈余管理是指会计准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余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方式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的选择来调节盈余的行为。应计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的盈余进行适度的调整;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是指企业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者改变交易的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有: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调整等。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文对两种方式对企业盈余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财务会计为企业的制定策略者提供对制定策略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管理者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会计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盈利管理活动是为了尽可能让企业与自身获得更大的利益,本文指出了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处,并研究了这些变动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对企业在新的会计政策下适时调整自己的会计政策和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有一定建议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西方的会计行为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主要研究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方面的利益问题。我国会计专家吴水澎,王开田把会计人作为会计行为主体来进行理论研究。我国学者黄世忠、李爽、陈小悦、肖星、陆建桥等进行了盈余管理的研究。笔者认为把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限定在对会计政策和盈余管理方面,范围  相似文献   

8.
孙大海 《北方经贸》2010,(10):96-97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成,会计政策选择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但是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报表粉饰甚至利润操纵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受到了威胁,从而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完善会计政策选择监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9.
合适的会计政策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管理者合理使用财务会计信息。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最大,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采用的方法、要求的目的不同。上市公司在避税、筹资、规避债务契约约束、政治成本、维护管理者当局利益等盈余管理动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改善和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10.
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因此,需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有极其重要的联系。在新会计准则中,国家对旧准则进彳亍了较为系统的修改,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影响。主要是在资产减值、存货计价方式、企业合并范围、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新规定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了限制。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可以通过运用公允价值属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准则、借款费用资本化、债务重组、资产减值准备等多种方式拓展盈余管理空间。  相似文献   

12.
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因此,需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和会计政策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交相呼应、互相影响、共同作用,这为公司的资源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会计政策选择时一定要慎重,既要合理的进行盈余管理,又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公允性。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配套,向着合法、公正、客观、真实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的有助公司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避免利用会计政策过度盈余管理的策略,主要是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建立较为科学的指标控制体系,改善和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等。  相似文献   

14.
黄海波 《北方经贸》2011,(6):105-107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联系,使得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为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重点,加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市公司中,出于大股东利益和公司经理层自身利益的需要,盈余管理被广泛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会计行为,困扰着会计界。盈余管理本身是一种合法行为,但它也有两面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也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损害.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大多是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为此,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规范,以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实为当务之急;问时,由于在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上,监管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找出监管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对于完善监管政策、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强 《商场现代化》2006,(22):183-185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影响到其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因此,为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盈余管理手段的调查研究,探讨监督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有效体系,并帮助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数据,进而对企业作出公允的评价,提高决策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的诱导因素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莉 《商业研究》2005,(19):26-29
当华尔街的会计造假事件愈演愈烈的时候,人们对盈余管理、以及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利润操纵”、“会计造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实际上对盈余管理的理解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管理层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盈余管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的合力诱导的结果,既有管理层的内在动因,又有外部激励。然而恶意的盈余管理不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甚至过度扭曲了有关会计数据,使会计信息严重背离了企业的真实价值。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管理层的恶意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利用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进行盈余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对收益的披露尚不完善,以及我国信息使用人长期重视利润表信息而忽视资产负债表信息所致,此举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稳健性,也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可持续性和可重复性,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建议企业自我约束地选择会计政策并编制全面收益表,以杜绝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划分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严颖华 《消费导刊》2009,(19):114-115
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天生"就存在持久的博弈关系。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准,但滥用盈余管理则有损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本文根据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和保留的空间,提出了应对措施,促使企业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己的财务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做出了全新规定,力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仍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来人为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本文将以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明确两者的相关概念、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二是盈余管理。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的不断健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得到了一定遏制。但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首先剖析了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内部动因,然后对其手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