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的文献,但是不同的学者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针对居民财富禀赋对消费影响的心理效应来考察,通过是否拥有住房及是否有购买住房的意愿,将居民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建立动态方程,考察房价变动与政府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居民对房价上涨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要研究房价变动是否能引起居民消费的变动,关键看各个类型居民的比重。同样,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不一定能促进居民消费,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随着拥有住房居民的比例越大,房价上涨能引起居民消费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实际汇率与就业--基于内生劳动力供给的跨期均衡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鄂永健  丁剑平 《财经研究》2006,32(4):13-24,48
文章在个体跨期最优模型中引入内生劳动力供给,并同时假定对资本流动存在限制,以此来分析实际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当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即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比较小时,本币实际贬值才会促进就业的增加,反之贬值会使就业减少。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消费者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会比较大,因而人民币实际贬值会有利于就业。对中国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且该实证分析通过了实际汇率的超外生性检验。鉴于从长期来看中国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有下降的趋势,过分的依赖于低币值的汇率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王博  徐飘洋 《财经研究》2022,48(5):19-3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达到历史新高,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和保物价稳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文章通过构建TVP-SVVAR和DSGE模型,从企业预防性定价和居民失业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表明:第一,不确定性冲击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内进入滞胀状态,而长期陷入通缩。其中,短期通胀上升主要是因为企业预防性定价在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起主导作用,而长期通缩则是因为失业风险所导致的居民有效需求下降。第二,模型模拟显示,在遭遇不确定性冲击后,存在失业风险的居民消费复苏得慢,没有失业风险的居民消费复苏得快。第三,总量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减缓不确定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存在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结构上,搭配不同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异质性居民之间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行业投资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使用月度数据,建立19个行业的VAR系统,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从行业层面分别分析了各行业投资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程度和各行业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下投资变化程度的大小.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各个行业投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有10个行业的投资对紧缩性政策的反应大于扩张性政策,8个行业则相反,1个行业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使用面板数据对影响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微观基础-我国省际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时间贴现因子、风险厌恶系数、跨期替代弹性、综合效应因子等影响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参数在我国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我国省际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各不相同,进而使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陈丰 《经济论坛》2009,(21):15-17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试图跳出流动性陷阱,由于流动性陷阱的条件已经改变,但如今的货币政策还是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陷阱,而中国由于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殊性导致其有效地规避了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7.
将货币政策分解为紧缩性和扩张性,利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将更加倾向于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企业状况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倾向的差异,是导致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许先普 《经济前沿》2010,(1):99-105
本文基于居民消费跨期最优化分析框架,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以中国为例,在李嘉图等价框架下从经验角度考察了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通过征税来增加政府支出相比,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效应更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中,政府支出将完全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而支出政策不宜用于实现政府的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9.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与动向课题组发布报告,中国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预计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左右。报告认为,目前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已经较大,考虑到效果可能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货币政策需要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效果观察期。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结论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体无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的中间目标没有达到,降低利率的中间目标效果不显著,但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由于中国经济未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消费投资的短期拉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但信贷过度膨胀,推动产能过剩,形成严重的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并似乎得小于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出发,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货币供给量中的扩张和收缩成分,并结合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论证了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得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负向冲击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正向冲击。基于此,提出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水平变动的不对称性影响的理论原因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表明,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真实产出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效应。但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表明:(1)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有效;(2)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较之于经济扩张时期,经济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更为有效;(3)"大"的货币政策与"小"的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有差别,"小"的货币政策相对有效。  相似文献   

13.
2012年9月,我国一致指数连续3个月企稳回升,累计扩散指数也在8月份触底反弹,结合先行指数看,我国经济景气的拐点已初步形成。尽管从景气指标看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但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外需方面面临世界经济的"弱需求";内需方面,自主投资增长减慢,居民消费缺乏热点;世界范围的新一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大了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进而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等。因此,本轮经济周期的复苏不会像上个周期那样快速,而可能是在低位运行,呈现缓慢上升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国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出口,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居民消费总体水平、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等方面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与不利影响,并就此提出调整税率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审时度势地运用相关货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省2000--2009年市级面板数据,考察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儿童和老年抚养系数)变化对实际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绝大多数城市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变化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从长期弹性系数的影响程度来看,绝大多数城市老年抚养系数影响程度要高于儿童抚养系数,这为实施相应的人口、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恩 《金融评论》2010,2(4):112-122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确存在非对称性。在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要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持久;而在长期内,无论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世仁 《经济论坛》2004,(17):14-15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效果不明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快速回升,但主要是由于投资需求的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居民储蓄余额创历史新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分析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对于探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可能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存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且从利率市场化间接度量的维度来看,在考虑以直接效应来衡量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上升;但是在考虑以价格约束效应来衡量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其效果并不明显。(2)从利率市场化直接度量的方法来看,直接引入虚拟变量的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得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变得明显;进一步从利率市场化综合度量的维度,引入整体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方法则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银行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会上升。(3)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林松 《当代经济》2023,(2):95-100
外部冲击会对一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影响。中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明显下行,短期内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美国对华政策收紧等负面因素叠加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的同时还不断积累长期潜在风险,货币政策已经陷入比较明显的政策困境。长期内中央银行应该确立货币政策中性的理念,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过确立一个较长时间内清晰的通货膨胀率目标,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使中央银行享有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宏观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效应有效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1996年和1998年先后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屿,经济学界就近几年来我国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褒贬不一。本试图以M-F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从对我国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分析入手,来检验我国实行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及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和检验证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并依靠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并且为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型打下坚实的机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