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峰 《金融纵横》2014,(6):24-29
国债收益率不仅是市场利率的基准,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当前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现状,提出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现实意义以及重启国债期货对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隔18年,国债期货于9月6日重新推出。国债期货推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前提,也是发展债券投资市场、国际人民币投资品种中的基本品种。国债收益率曲线反映市场对金融与一国经济的基本信心,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中国没有市场化的债券市场,导致利率市场化成为无源之水,此时央行放开贷款利率是一场赌博,必须尽快堵上漏洞。我国此前的利率最早由央行制订,后改由央行制订基准利率,各银行在上下限之内自由浮动,称为有浮动的基准利率。没有市场化的债券收益率,利率市场化就是无锚之舟,随风乱飘。随着央行放开贷款利率,利率的彻底市场化已经到了冲刺阶段,国债期货应运重生。  相似文献   

3.
探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债期货的历史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引入国债期货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国债期货在中国也并非新生事物,这种金融衍生品曾经短暂地活跃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上,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推出目的及初期发展与美国推出国债期货的目的不同,我国国债期货的推出背景耐人寻味。1992年,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通货膨  相似文献   

4.
作为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国债收益率不仅是市场利率的基准,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当前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弥补,需要不断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宏观调控以及人民币“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国债收益率不仅是市场利率的基准,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当前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弥补,需要不断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下,进一步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宏观调控以及人民币"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分析王利华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概念国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各种不同期限国债的利率或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座标来表示,剩余期限作为横坐标,利率或收益率作为纵坐标,把不同的剩余期限对应的利率或收益率水平连成一条曲线,即为国债利...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发生了国债“327”等一系列风险事件,我国暂停开办不久的国债期货试点,尽管回债期货的实践暂停,但有关研究不断深化。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环境和金融监管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利率波动日益频繁,债券投资者面临巨大的风险,再次推出国债期货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债期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利率价格标杆和风险控制工具,而最近国内盒融行业对国债期货推出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我们根据美国国债期货投资和研究成果,从一些特殊角度分析如何使用国债期货对冲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们对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的不理解、片面理解或误解等问题,本文采用唯物辩证分析方法,重新考察了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主要功能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机制,深入分析了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的互动关系,并从二者的互动关系角度推演了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意义与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运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成为投资者的迫切需要。国债期货交易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利率风险的多种保值操作,有助于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防范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而国债期货的合理定价是防范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王正超 《新金融》1994,(6):40-41
一、发达国家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 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国债期货的国家。早在1977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推出了联邦政府长期公债期货,不过在刚推出时并不受重视。到了七十年代末,市场利率变化频繁且极不稳定,这一方面迫使投资者纷纷利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给投机者制造了获取利润的可能性,投机者的加入反过来又促进了市场的活跃。美国国债期货品种齐全,分为短期、中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5月17日在第37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公开论坛上表示,中金所将尽陕推出国债期货,从中期国债开始,逐步扩大到长期国债及短期利率产品。朱玉辰透露,目前国债期货的合约设计、规则准备、技术安排均已就绪,并已进行了半年的仿真交易,将争取尽陕推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证券期货》2013,(7):12-25
国债期货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当时先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通胀日趋严重,利率波动频繁。固定利率国债的持有者对风险管理和债券保值的强烈需求,使得具备套期保值功能的国债期货应运而生。为了活跃国债现货市场,我国曾于1992年推出国债期货试点,并于1993年末向社会大众开放。但由于当时交易所分散,市场分割,交易制度差异很大,交割制度欠合理,市场成为高度投机的场所,最终“国债327事件”爆发,随即国债期货交易被终止。  相似文献   

14.
恢复国债期货 规避利率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大,迫切需要恢复在期货交易所的国债期货,以规避利率风险,现在时机已成熟.文章分析了我国恢复国债期货的必要性,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目前发展国债期货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选择在期货交易所发展国债期货的原因,以及下一步恢复国债期货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晓晖 《证券导刊》2013,(18):91-95
十七年的等待:国债期货渐行渐近 国债期货属于利率衍生品,是指以国债为交割标的的标准化期货合约,是在国债现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运而生的一种规避利率风险、增加国债现券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6.
时隔17年,如今重启国债期货更多的与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和国际化联系在一起沪深300股指期货成功上市之后,金融期货逐渐升温,推出以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利率期货成为中国金融交易所(中金所)的工作重点。2012年2月13日,中金所正式启动了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时隔17年,如今重启国债期货已经不仅仅是增加一个交易品种那么简单,它更多的与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和国际化联系在一起。在2012年9月  相似文献   

17.
《银行家》2014,(5)
正2013年9月,中金所正式推出5年期国债期贷,标志着关闭达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市场重新开放,自面世以来,国债期货虽一度受到市场追捧,但近来市场一路走低。与18年前国债期货首次推出相比,此次国债期货推出时,国债市场已经日渐成熟,国债现货市场已得到长足发展。2013年我国新发困债1.69万亿元.为1995年发行规模的11.7倍,201 3年年末,我国国债存量已达8.7万亿元,占GDP的15.3%。但是此次中金所推出的国债期货品种仅有5年期合约一种。根据合约规定,5年期国债期货的标的资产是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3%的名义标准券。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债期货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债期货品种较为单一。而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造成国债期货市场一路走"熊"、交易量低迷,缺乏市场活力和实力雄厚的参与者成为当前阻碍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18.
傅晓云 《新金融》2013,(10):56-60
国债期货是我国近期推出的第一种利率期货产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运用灵活、流动性好、成本低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本文在充分阐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提速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国债期货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套期保值,组合投资及套利交易,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多种用途及风险。鉴于国债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当在健全风控机制和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后,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和核心,对国债及其收益率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我国国债市场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增加国债上市品种,一定程度时还可推出国债的衍生产品,逐步实现国债品种结构的多样化;调整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合理分配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国债利率水平基本反映国债市场的供求关系;建立与国债市场相适应的机构支持与制度安排,调整国债持有者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邱峰 《国际金融》2014,(3):52-5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战略部署,旨在让供需决定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能逐步取代存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央行调控利率的基准,并将其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多层次债券市场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预示,现代货币、财政政策工具将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得到更多的运用。如何健全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好地为金融市场提供定价基准和参考以及宏观调控的价格手段,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