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一国经济在崛起时期通常都会面临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日本和德国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由于两国在应对日元和马克升值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组合,具体可概括为被动大幅升值与主动渐进升值的汇率政策、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货币政策与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资本管制和放松资本管制以及政策搭配失误和政策组合有效四个方面,由此带来的不同政策效应也给我国当前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
《广场协议》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日美间一系列政策博弈的结果.但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与长期萧条是因不当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投机资本造成的.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情形,中国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要掌握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简明非 《经济视角》2011,(10):65-67,62
《广场协议》是20世纪日本金融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日美间一系列政策博弈的结果。但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与长期萧条是因不当的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投机资本造成的。目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情形,中国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要掌握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央行被迫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这使日元在投机资金的推动下连续大幅升值,加之货币政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巨额增加,经济长期低迷不振。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过程启示我们,为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中国央行应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升值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避免汇率大幅波动;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注意防范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投机房地产市场;另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从日元升值看人民币汇率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比较日元与人民币的升值历程发现,当前人民币的升值与1985年的日元一样都受到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强权势力的压力。但中国相对于日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中国应注重人民币升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金融监管,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弱化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21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却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国内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外存在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烈呼声.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新的挑战,可行的选择是:一是坚决顶住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对货币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强调总量调整的同时,更要重视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在几年的时间内由1美元兑8.11人民币升值到6.8,对比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升值,两国均是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并且都是在对美国贸易巨额顺差的情况下开始的本币升值。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日本严重的泡沫经济。这次人民币的升值是否会带来日元升值同样的结果,本文从货币供应、利息率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额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汇率问题开始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焦点话题之一。面对上世纪80年代日元快速升值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应如何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避免类似《广场协议》造成的巨大经济冲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关心的话题了。本文以这一问题为背景,结合现有汇率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结合上世纪日元危机问题,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应该如何调整贸易、产业和汇率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元升值影响的三种假说及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衰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日本经济衰退是日本经济高度发展之后,追赶型发展模式没有相应转变,迫于美国压力实施不当货币政策的结果。中国当前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有升值趋势。减税、增加公共支出、改革融资体制,统一分割的地方市场既有助于抵消本币升值的紧缩效应,又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美元、日元与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从历史经验来看,实际汇率升值常常导致出口下滑、经济增长率下降,但不同的升值背景所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80年代初的美元汇率升值对美国经常账户影响较大;1985年之后的日元汇率升值对日元经常账户影响不大,但日元升值连同不当的货币政策对日本形成很大打击,其主要负面效应是产业空心化以及资产泡沫;1994年至199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背景是国内需求旺盛、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升值所导致的负面效应不够明显.除了历史经验之外,本文还回顾了实证文献对汇率升值经济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日本因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导致美国发生贸易逆差,致使美国经济发展受阻,美国等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日元升值使日本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给日本带来巨大损失,成为日本经济衰退的祸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美贸易摩擦加大,国际环境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隐藏着美国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日元升值对我国人民币升值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升值在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条件、提高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缓解贸易矛盾、加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会对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特性就在于长期持续存在的美国政府量化货币宽松政策.而这种量化政策对我国来说将产生长期负面的影响.笔者通过阐述美国持续量化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及资金流动的影响,分析人民币对外及对内不同升值贬值的情况,并进一步指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刚 《经济科学》2012,(3):61-72
一国经济崛起时期通常面临本币升值压力,虽然压力类型和特征不同,但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都能解释压力形成的根源。从日德经济崛起与本币升值压力的历史回顾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滞后性、阶段性和诱发性特征。日本和德国在应对本币升值过程中实施的政策及其理念各异,具体可表述为主动渐进升值与被动大幅升值的汇率政策、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与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货币政策、放松资本管制和依附于汇率目标的资本管制、政策组合有效和政策搭配失误、一以贯之的社会市场经济和零打碎敲的国家干预经济理念五个方面,而由此带来的不同政策效应也给我国当前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房地产业、企业进出口、货币政策、银行业、国内就业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孙宁  沈斌 《时代经贸》2007,5(7):59-60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然而80年代日元的快速升值引发了日本经济的衰退.本文立足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状,通过分析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的应对措施,探究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因素,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产业政策调整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实行了一条比较隐蔽而有成效的产业政策。同期,日本政府对其产业政策也进行了调整,但没有取得成效。本文通过对美、日两国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比较分析,探讨两国产业政策调整的异同,并对此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在我国,金融作为一种资金配置机制与产业政策相互交织,也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机制。本文从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视角,结合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所起到的支持性作用,分析了其传导机理,对传导路径的具体形态进行了设定和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及其与金融财政政策的结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姚萱 《经济问题》2007,330(2):110-111
一国汇率政策的选择,最终是为其经济和金融的长远发展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日本经济一直停滞不前,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回顾日本汇率政策的变化历程,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两次日元升值不同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货币升值往往不可避免。但货币升值的所造成的结果,则随着货币升值的幅度、国家自身经济结构及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地位、相关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日元升值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对货币升值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