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经济民主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作为“规范的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宪法应该体现“人民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经济民主提供了最佳经济模式。经济民主可对经济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进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体制选择,可实现经济民主。经济民主可以实现微观、宏观经济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经济效率的取得有赖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除市场外,还有社会制度安排中的权力结构。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新时期中国构建繁荣农村经济的权力“激励结构“的创新实践。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与市场化的中国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体系,应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中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激励结构“之一。文章在对农村基层经济主体“权力资源“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动农村权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在基层农村,构建相对合理的权力结构之下的有效的组织制度体系,并阐述了繁荣农村经济的权力“激励结构“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世人瞩目的。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经济得到了跨跃式发展,而县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三农”问题仍然突出。中央提出“扩权强县”和建立“省管县”模式,以理顺省以下政府层级财政关系为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地方公共需求偏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通过财政体制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强县强国目标。本文以扩权强县为逻辑起点,以创新体制为主要入径,以建立省管县模式为改革内容,探讨强县强国与财政体制创新的理论根据与对和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会议对中国作为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模式及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改革,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兴趣。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施了政府主导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这成为权力资本化的制度环境。为了遏制权力资本化的蔓延,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经济市场化及社会法治化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郝之洪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经过大胆的实践和认真的探索,最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共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最新成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追求“人民本位”,在过程上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结果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二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并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的实践空间、提高民主体制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产权制度是经济体制的“硬核”,国家经济转轨面临的根本任务在于如何尽快建起市场经济的体制“硬核”-多主体产权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硬核”-多主体产权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局部产权制度真空,造成的社会产权普遍残缺是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现状。这种产权普遍残缺对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我国应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健全完善法制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主体产权制度,顺利完成我国经济的转轨过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公司治理框架下监事会“虚置”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经济民主视角提出监督权力象限分布模型,在对每一象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中国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分布,并借鉴德国共同决定制度尝试完善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选取中德三个代表企业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推论以验证新的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最后,本文为中国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功效改善及运行机制提出具有启示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反对“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的西方民主自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差别的扩大,使“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渐近式转型经济是城乡分化的概序,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发展不仅与其自身的生产属性有关,还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因此走“教育产业”或“教育产业化”的路子都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应选择“产业发展”和“事业发展”二元结构的模式,确立“教育的产业发展”命题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教育的产业发展与市场链接的关键,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12.
赋税的依据和原则有两条“交换说”和 “权力说”。其中“权力说”被用来说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赋税依据、原则和作用;“交换说”把公共服务产品作为商品对待,以此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赋税依据,原则和作用。“权力说”和“交换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对立,又统一。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结构形式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经济权力配置关系的深远影响,可通过经济宪政进行宪政统合与矛盾消解。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配置模式日显趋同,单一制与联邦制呈融合趋势。相较联邦制模式呈现宪治化优点,中国单一制模式凸显人治化特征,引致中央与地方博弈失序失范。未来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配置模式,可以单一分权制为基础顺势创新,交融联邦制的宪治模式,实行经济宪政。经济宪政规则可内化于具体制度架构,实现事权划分宪治化、财权划分法制化、权力运行民主化、监控体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国是贸易大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强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脆弱性,对环境和资源等社会成本的消耗度较高。因此,中国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减少浪费,实现中国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问题的关键,是搞好以民主法治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中国的制度变迁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型的变迁,在由权力集中到权力分散的制度转型过程中,稳中求进是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总结,制度的设计不宜过于完美。民主政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归宿,是执政合法性的来源,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个体私营经济事实上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它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发展包括各种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所有制社会结构的最佳选择;应该认真解决私有经济在法律、行政管理、融资、投资和经营范围、社会保障、企业主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所受到的歧视。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与法治和德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和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批判地吸收了西方法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在社会治理上表现为法治和德治的结合。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治理上也必须实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关于现代化的观念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领导体制结构科学化、民主化进行了阐述,从而为地勘单位进行“二次创业”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过程中的领导体制结构改革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化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从我国法治化的现实背景看,不但目前我国国家结构现状如国家组织管理结构、国家权力结构、社会控制系统等不完善决定法治化进程具有渐进性,而且我国现实社会条件诸如现行经济体制不完善和理性主导化地位尚未最终确立等因素也决定法治化进程具渐进性,因此可以明确界定“渐进性”乃中国法治化的自然逻辑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