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造成当前农业生产徘徊甚至滑坡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即对农业发展认识过高和某些农业政策失误;另一类是长远性的,即发展农业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未解决.要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在于解决农业发展的若干根本性问题.(一)农村的主要任务问题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本来是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的发展研究,主要是农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农业兴,各业才有赖于发展的基础。农业不仅解决全国人民吃穿的问题,而且,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来自农业的占60%,可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农业是稳定天下的一大产业,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农业,并把其摆在重要的地位上加以领导。党和国家通过农村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了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省粮食产量打破了几年来徘徊在300亿斤的局面,上了400亿斤以上,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说,这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又一个新突破,同时也说明了我省农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必须提高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波动的特征、原因及农业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就农业所处的国民经济地位而言,农产品产量、价格以及农民收入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内在推进器;农业基础脆弱是引起工业不稳、最终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我省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徘徊,引起了全国、全省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号召我们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搞上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认识它,把握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和  相似文献   

5.
一、实施科技兴农是突破农业徘徊局面的根本途径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了明显的提高,以1989年同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71.2%;粮食总产量增长18.8%;平均亩产增长23.2%。但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处于新的徘徊局面,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其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日趋恶化;农田建设差,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排灌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机械严重老化,大型拖拉机锐减,有机肥施用少,土地趋于硬瘦;物质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超出了现有的综合生产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真正认识,重视农业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粮食生产上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几年徘徊,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缺乏后劲的状况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全面认识,并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农业的后劲问题,是今天继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的粮食生产,继1967年至1976年的第二次徘徊之后,1985年进入了第三次徘徊。这次徘徊,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也可以说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原因之一,是近几年粮食连续增产之后,滋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对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认识淡薄了,有关的农业政策措施,鼓励致富的多且具体,鼓励增产粮食的少且简略。特别是在这种盲目乐观情绪之下,对一些将导致粮食减产的因素重视不够,以致问题越积越多,终于使粮食  相似文献   

8.
沿海地区粮食生产下滑的认识误区梅德银最近几年,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主要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沿海地区粮食生产大幅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思想认识上、舆论导向上出了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思想认识上,近些年围绕沿海的...  相似文献   

9.
诱致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数年徘徊的缘由有多种.然而,基本的一条是削弱了农业和粮食的"两基础"地位.目前,能否有效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粮食基础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前途,关系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国民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加强农业和粮食"两基础"地位需要开辟新路中国农业最深厚的动力蕴藏在几亿农民之中.他们是积极还是消极,攸关农业兴衰.开辟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能持久激励农民释放出最大能量的农业发展道路,就获得了强化农  相似文献   

10.
王慧 《南方农村》2012,28(7):74-78
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认为,我国小农经济体制下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跟风种植,才是引发的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深层原因,主张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些不足以及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滞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农业既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与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大厦的柱石.但是,从根本上看,落后的农业仍是制约我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如果再探寻更深层的原因,那么,农业长期徘徊起步艰难则是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压力与质量的后坐力引起的。要加快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提高能够掌握科技成果的人的素质--农民质量更是急中之急。  相似文献   

12.
组织与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组织与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唐敏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的准确判断,无疑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农业发展速度越来越低,一些大宗农产品处于徘徊和低水平的增长状...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粮食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深层原因看,既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成本及资源环境问题。要切实解决,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工作。""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为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农业而言,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粮食保障能力,做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11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改革开放前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仍然是在“增长一停滞徘徊一增长”的剧烈波动中摇摆前进。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  相似文献   

15.
1984年以后,我国农业出现了数年徘徊,农业基础受到损害,农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和新的选择。人们对农业问题众说纷云,各方对农业的呼吁不绝于耳,上上下下都在寻求加快农业发展之良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方略,诸如深化对农业的再认识,政策对农业的全方位倾斜,强化农业有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现实情况表明,农业基础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为使“农业升温”,尽快走出粮棉徘徊,转向稳定持续增长,不仅要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同时要解决与此相适应的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笔者为此班门弄斧以求赐教。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以来连续几年的粮棉减产,农业徘徊,引起了全国上下极大关注。近年来,各级都加强了对农业领导,把发展农业放到经济工作首位,增加农业投入,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已形成“共识”。但对农业突破徘徊、跃上新台阶要采取什么样新战略、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大策是什么,如何把近期农业对策与农业现代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认识还不一致,笔者就此谈些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如何解决?各级干部都很关心,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通力解决,但也有些同志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此,笔者就当前农业的问题与对策谈点看法。当前农业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 1、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几年来一直在低谷徘徊,至今还未找到一条走出低谷的路子。从今年四川小春粮食生产的长势来看,有继续滑坡的危险。 2、农业过冷,工业过热,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这一问题只能通过调整工业倾斜发展战略来根本解决,但各级各部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业倾斜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实际工作上仍然表现出工业过热,农牧业过冷。在农村仍然是乡镇企业过热,农牧业过冷,其根源还是保原定财政递增包干的压力所至。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农业至关重要,但对农业的认识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具体表现为邓小平提出的农业根本论——农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根本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相反,作为典型计划经济理论的农业基础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们的认识中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农业基础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理论,而非经济规律。农业基础论是我国独有的以工业剥夺农业为实质性内容的典型的计划经济理论。农业根本论是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精髓,是客观规律的理论表现。邓小平把农业定位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简言之"农业是根本"。我们可以称之为农业根本论。如果说马克思看农业着眼于社会发展,那么邓小平看农业则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在邓小平的治国理论中,稳定压倒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