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商》2015,(20):178-179
在大股东纷纷取得丰厚利润以后,大股东减持也成了一种潮流,是大股东保住既得利益,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文章在研究隧道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这种大股东减持现象,研究大股东是否有利用不对称信息侵害中小股东进行隧道挖掘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肖海莲  胡挺 《财贸研究》2007,18(6):108-114
外部大股东一方面具有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又会利用控制权侵占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公司绩效;约束大股东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在诸多约束大股东侵占的机制中,公司声誉机制被认为是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有效机制。本文采用2004年126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大股东侵占度和公司声誉制约机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侵占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公司声誉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此外,我们还发现法律环境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中不容忽视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构投资者能将众多小股东的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投资实力,一方面充当小股东的代理人,另一方面充当被投资公司的大股东,从而成为真正的投资中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机构投资者将承担起新的使命,发挥其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晓军  刘涛  王沁 《中国市场》2012,(32):34-36
大股东剥夺小股东利益属于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按照传统做法,由于监管成本过高以及"搭便车"原因,小股东会应用"华尔街准则",采用"用脚投票"方法避免大股东的剥夺。但是,这样不利于公司治理的长期发展和小股东利益的实现。在公司内部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软弱"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机构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生态,维护小股东的利益,实现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资本市场和整体经济的稳定,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司制度自产生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传统公司法奉行股东利益至上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这就使得公司单纯追求财富积累,而给社会带来了的一系列问题。于是,以兼顾股东利益最大化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著称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试图通过法经济学方法分析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期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践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上市模式,上市公司通常会实施各种隧道挖掘行为转移上市公司资源,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发生了变化,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文章系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隧道挖掘行为的动机、途径和市场影响,并对相关的治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资本市场,控股股东普遍存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得控股股东有通过非效率投资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动机,公司治理是制约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减少非效率投资的重要机制,公司治理是否能很好地抑制大股东非效率投资?公司治理的抑制作用是否会受到大股东持股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式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会弱化利益冲突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利益冲突也能抑制公司治理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基本支持上述结论,公司治理会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而公司治理的抑制作用在大股东控制权较低和不存在两权分离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8.
在公司多方利益体和资本多数决的运行规则下,小股东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弱势地位,部分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有时会利用其优势地位侵犯小股东的利益,影响到小股东投资的积极性和公司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注重保护公司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由于中小股东的股权比较分散、易受侵害,如何平衡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备受关注,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对中小股东的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一些建议来完善小股东权利保护机制,以期能对我国公司小股东权利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杜勇  孙帆 《财贸经济》2023,(11):106-121
股东目标是高管薪酬契约的基础。随着以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共同大股东日益增多,现有以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薪酬契约理论已难以全面解释资本市场中高管薪酬倒挂现象。本文提出高管薪酬契约的“横向持股共谋理论”,即与以往基于单个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不同,共同大股东会基于其投资组合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与公司高管签订薪酬契约,以此产生两者的“共谋效应”。本文利用共同大股东投资组合上市公司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共同大股东的存在不会提升高管薪酬对其所在的单个企业业绩的敏感性,但提升了对共同大股东持股联结形成的投资组合整体业绩的敏感性,初步证实了“横向持股共谋理论”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并发现负外部性机制和大股东权力制衡机制是共同大股东“共谋效应”的影响机理,委派董事是共同大股东“共谋效应”的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表明,共同大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共谋效应”在市场势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的地区较为明显,且共同大股东显著提升了持股企业高管薪酬。本文不仅拓展了薪酬契约理论和共同大股东研究,也为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能将众多小股东的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投资实力,一方面充当小股东的代理人,另一方面充当被投资公司的大股东,从而成为真正的投资中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机构投资者将承担起新的使命,发挥其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控制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0年以前上市的407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利用2000年到2002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发现:在大股东控制的公司中,大股东为了追求控制权下的私有收益,而使自身效益最大化,存在侵占其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得我国企业的投资扭曲,难以实现整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后,根据实证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公司治理的讨论一般限于外生给定的只存在单一类型证券的市场环境,前提假设是要求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公司要发行具有不同控制权的多种类证券呢?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假设是"合理"的吗?本文就一个专题突破传统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上市模式,上市公司通常会实施各种隧道挖掘行为转移上市公司资源,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发生了变化,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文章系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隧道挖掘行为的动机、途径和市场影响,并对相关的治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芳 《财贸研究》2007,18(3):152-153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都会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内部行动)来参与公司治理,即“用手投票”;二是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外部行动)的争夺来参与公司治理,即“用脚投资”。但机构投资者是否会采取第一种方式要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汪忠等,2005)。现实中,机构投资者大多都是大股东,拥有公司大量的股权。因此,机构投资者往往与公司具有更加密切的利益关系。机构投资者(对于长期机构投资者来说更加如此)如果要实现自己在公司的利益,就必须积极参与对公司的治理。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对公司的治理却存在巨大的尴尬;其参…  相似文献   

15.
赵晓艳 《商场现代化》2012,(30):115-116
众所周知,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由于大股东和小股东对于企业长、短期利益的取舍不同,导致经常发生大股东作出的决策和小股东权益发生冲突的事件,甚至出现大股东刻意侵害小股东权益以满足自身利益的情况。对此,证券监管部门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而推行了诸多措施,例如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在独立董事履职的过程中,对于大股东提议的一些发展战略议案持怀疑和反对态度,因此对公司的战略选择和长远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本文就是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分析这个公司运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实现大小股东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利益输送通常会造成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进而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本文认为现金股利发放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是作为控股股东利益输送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此的实证结果表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多少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不能对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转移现金进行监督;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和期权制度是改变美国公司分散所有权的两股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使机构成为大股东,期权制度使经理层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现在美国公司的治理模式是机构股东和经理股东共同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和期权制度是改变美国公司分散所有权的两股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使机构成为大股东,期权制度使经理层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现在美国公司的治理模式是机构股东和经理股东共同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盈 《环球供应链》2005,(11):128-128
公司存活的价值是什么?拿这个抽象的问题问企业,答案却并不抽象:存在是为了赚钱。如果对方是上市公司或正在改制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答案会文雅很多: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实还是尽可能地为股东赚钱。  相似文献   

20.
股权激励是企业股东有效管理员工,激发公司高管及员工工作热情的重要工具之一。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旨在通过提供一定数额的股权,来激励员工和高管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结合,让他们以股东的身份分享企业的收益,并承担企业的风险,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全心全意地参与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公司管理方法的持续改进,股权激励已成为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工具。所以,本文将以小米公司为例,对小米公司企业绩效和股权激励之间的相关联性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公司的股权激励策略是否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对此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