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9年1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裁定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违反了著作权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我国为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及国际条约义务,删除了原《著作权法》中"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的规定。从该条的社会效果来看,虽然这次修改并不会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未来制度变迁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却存在着立法技术的欠缺与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2.
林欢 《经贸实践》2016,(8):31-32
GATT第20条(g)款作为关注环境保护的一般例外条款,常常被涉及环境与贸易的争端所引用。从金枪鱼案到汽油规划案再到海虾海龟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中对该条的援引和适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WTO代表性案例,从适用逻辑、满足(g)款的三个条件、满足前言的条件这三个方面对GATT第20条(g)款的实践进行分析,认为WTO多边贸易体制已经从“侧重贸易优先”向“兼顾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欧盟打火机CR法案的实施,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面临来自WTO成员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国民待遇原则出发,结合GATT第20条b款的规定及TBT协议的内容,逐一剖析CR法案的歧视性和不合法性.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合同法》第126条对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仅作了一条(三)款规定,由于该条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疏漏。笔者为此分析了该条法律规定之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合同法》第126条对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仅作了一条(三)款规定,由于该条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疏漏.笔者为此分析了该条法律规定之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政策快讯     
《经济》2000,(12)
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作了如下修改:1.第三条第一款修改为:“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举办产品出口或者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2.删去第十一条第一款。3、第十五条修改为:“外资企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资,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可以在国内市场或者在国际市场购买。”4、删去第十八条第三  相似文献   

7.
《马拉喀什条约》是世界上第一部将人权与版权相结合的国际版权条约,在国际版权条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推动保护视力障碍者阅读权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与《马拉喀什条约》规定衔接,2020年我国对《著作权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将受益人范围扩大,并对无障碍传输形式等内容予以明确。以我国《著作权法》与《马拉喀什条约》相比较,仍在享有权利主体、利益平衡等方面存在不足,故而对此进行分析,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扩大主体范围、对权利限制进行反限制等建议,以期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8.
李晓娟  费晓光 《经济论坛》2006,(10):110-112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做了如下修改: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做相应修改。”然而,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单靠提高免征额是无法解决的。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只是“微调”,要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杠杆功能,还需要像新修改的《公司法》那样对现行税制动“大手术”。本文从起征点的变化,谈一些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  相似文献   

9.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更新的动因与成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玉兴 《现代财经》2000,20(12):48-51
国际商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颁布至今,历经64年时间,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被接受的一项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本文试图从《通则》制定之后六次重大补充和修改的动因及成果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探索和评价。同时倡导和推动《2000年通则》的实施,为我国加入WTO,将外经贸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一、争议——合同法第64条是否属于第三人利益合同 我国《合同法》对关涉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作出规定的是第64条:“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对于该条规定到底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即我国是否存在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规则,学者解释不一,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经济》2002,(1)
中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进程,有着美国施加影响的明显痕迹。在1989年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中国方面承诺在制定《著作权法》时,将计算机软件列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因此,在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中,计算机软件被列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一类作品,同时规定另行制定单独的保护办法。作为著作权法配套法规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软件条例》”)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如第7条、第21条、第24条),也明显带有出自美国版权法  相似文献   

12.
谢根成 《经济论坛》2004,(1):110-111
一、何为商业秘密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9条第1款规定:“在确保依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2的规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有效保护的过程中,成员应依照以下第2款保护未被披露的信息。”该条第2款规定:“只要有关信息符合下述条件,则自然人和法人应有可能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以违背诚实商业行为的方式,披露、获取或使用处于其合法控制下的信息:a.其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整体或内容的确切体现或组合,未被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的人普通所知或容易获得;b.由于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c.是特定情势下合法控制信息人的…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法》修改之后,最高院针对其第六十一条作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但是解释的模糊和笼统,使得法院在适用时不能准确把握其适用范围.本文通过一则案例,论证分析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适用范围问题,以期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余世存 《经济》2004,(1):46-47
《经济》:余先生是否注意到,最近,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将进行修改,在“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后面增加了一句“并给予补偿”。您曾经长期从事土地产权的研究工作,这是不是国家第一次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要对征用土地进行补偿? 余世存:实际上,1988年全国人大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一章中,就规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经过近20年的市场取向改革,应该说逐步接近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和世界通行规则,但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传统计划体制的成分和色彩,带有不发达国家传统发展模式的很多特征。调整、修改和在WTO规则基础上规范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是应对加入WTO的当务之急。加入WTO后,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首先面对的就是要取消不符合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补贴,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现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做到既符合WTO要求,避免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起诉,又能用好用足WTO规则允许的补贴,以达…  相似文献   

16.
刘俊敏 《经济师》2004,(5):66-67
司法审查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设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确立了司法审查的原则。为了与世界知识产权规则接轨 ,我国立法部门先后对三部主要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在知识产权法上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文章针对专利法上的司法审查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制度的终结——评《劳动合同法》第92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宁 《经济论坛》2009,(24):137-139
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第92条会使用工单位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也要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使企业不敢使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劳务派遣制度名存实亡。故该条没有法理依据,不仅解决不了现存问题,反而会引发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应将该条修改为,如果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共同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失,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一节第三十二条“著作权人向……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之规定,本刊约定:著作权人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通  相似文献   

19.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全部财政收入中,有90%来自税收收入。比照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惯例以及WTO有关协议,影响我国税收的主要有四条:一是国民待遇原则;二是最惠国待遇原则;三是反倾销和反补贴原则;四是透明度原则。按照这四条原则要求,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着内外税制不统一、政策导向不明确、优惠形式单一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入户抢劫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同时侵犯了公民日常生活的隐私权。所以,国家立法对入户抢劫犯罪加重惩罚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1997年《刑法》对1979年《刑法》第150条规定的抢劫罪加重处罚情形进行了修改,以第263条予以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该条的规定中,"入户抢劫"被列在加重处罚情形的第一项,足见打击力度。第269条又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规定定罪处罚。如系上述行为发生在"户"的,则学理上称之为转化型"入户"抢劫。司法实践中,往往对典型入户抢劫易于判断,但是对转化型"入户"难以判断,故有必要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