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数字化新能力,目前学界对数字化能力构建机制研究不足。运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数字资源基础薄弱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阶段数字化战略与资源条件驱动制造业企业采取不同的资源编排组合,对应于工具级、流程级、组织级和生态级数字化战略,分别采取集聚式、协同式、整合式和赋能式资源编排组合。(2)差异化资源编排促进数字化能力的快速构建与发展演化,表现为单点突破阶段通过资源—能力转化机制,构建起数字化能力点;流程互联阶段通过资源—能力转化机制与能力—能力复制机制,发展为数字化能力链;网络整合阶段通过资源—能力转化机制与能力—能力拓展机制,演进至数字化能力组合;生态协同阶段通过资源—能力转化机制与能力—能力外迁机制,最终趋向数字化能力体系。旨在丰富数字化能力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亮  聂毅桐 《财会月刊》2023,(10):118-125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源与企业创新发展不断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然而,现实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如何有效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以73家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检验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企业年龄、技术研发、创新环境和行业竞争6个条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态效应,探究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转型成功。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组态路径主要有4条,分别是:以行业竞争小为核心条件的居安思变谋转型、以盈利能力强和企业年龄小为核心条件的资金支持助转型、以企业年龄小与技术研发强为核心条件的技术研发促转型、以企业规模小为核心条件的生存压力求转型。同时还发现,中小型企业转型路径多于大规模企业,且行业竞争激励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数据赋能的实现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数据如何赋能制造企业,对数据资源的获取方式、赋能能力的内化路径等缺乏理论探讨.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制造企业数据赋能的实现过程和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制造企业数据赋能的实现遵循"数据资源结构化—数据资源能力化—数据资源杠杆化"的过程;制造企业可通过内部积累、开发或外部购买、合作的方式构建数字元素组合以获取数据资源,数据赋能能力的内化有"连接能力—简单决策能力"和"连接能力—分析能力—复杂决策能力"两条关键路径.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为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数字经济进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南方航空数字化转型为例,利用资源编排理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及价值创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南方航空从人才、技术、客户、数据等方面整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打造不同功能的数字平台,提升公司治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进一步分析数字化转型价值创造效果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南方航空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等方面都起到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字化转型是塑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Python软件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采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有志企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视角对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129家上市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及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外商投资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既不单独构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也不单独构成充分条件;有志企业主导型、有为政府主导型、有志企业—有为政府协同型和有志企业—有效市场协同型4条路径可以促进中小企业高水平数字化转型,同时,导致非高水平数字化转型的组态有4条;各要素在不同路径中发挥不同作用,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禀赋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合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艾志红 《财会月刊》2023,(17):145-151
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321家嵌入外部创新生态系统的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从组态视角选取“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6个因素,探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IT基础设施建设、IT业务拓展能力、IT前瞻性能力、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制度逻辑差异均不构成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利用式学习为主导的外部环境驱动型、组织双元学习为主导的能力驱动型、能力—组织学习—外部环境内外驱动型三条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低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有两条,且与高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利用式学习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数字化转型的三条组态路径中,说明利用式学习对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渗透到企业成长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为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探讨数字化转型赋能各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过程,构建“资源—连接—互动—绩效与反馈”的数字化转型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下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模型,进而揭开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黑箱”。由此,提出强化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的对策,为实现数字化情境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共生与共赢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本文在深入分析数字经济下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当前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创新提出了物流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选择。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机制检验及异质性检验等方法 ,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与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其中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发挥中介作用;对不同所有权的企业而言,进行数字化转型均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在非国有企业中效果更强;相对于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成熟期企业中二者作用效果更强。因此,企业应加快数字技术在各环节的应用,激发数字化转型积极效应;提升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实施有差异化的转型战略;政府应发挥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优化数字化转型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更迭升级与广泛应用,通过数字化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率变得愈发重要。选取2003—2022年入选“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61家A股上市国有示范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程度对国有示范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程度与国有示范企业治理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由过渡阶段上升到适度阶段,其对国有示范企业的影响由抑制效应转为促进效应;Utest检验结果表明,现阶段绝大多数国有示范企业处于“阵痛区间”,表现为对治理效率的负向影响;数字转型程度“U”型影响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东部地区的国有示范企业的治理效率,负向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西部地区的国有示范企业的治理效率。因此,管理者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两面性;企业应遵循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政府应科学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双碳”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追求低碳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主要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对伟明环保智能环卫处理项目展开纵向案例研究,试图探讨企业从资源到能力再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转型的一轮资源编排过程可以抽象为“零散资源元素—资源结构化—数字赋能化—价值杠杆化”,而在此基础上的阶段性产出又会与外部动态环境相结合,以重构元素的形式反馈于新一轮的结构化环节,由此迭代编排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促进企业的低碳发展;(2)组织层面的低碳管理能力也是连接数字资源编排全过程的关键要素,管理者能够通过低碳资源的再部署,实现更具有绿色意义的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2021年财务数据和数字化转型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上市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管理者能力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创新,包括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数字化转型通过管理者能力路径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干霖 《物流科技》2024,(8):59-61
数字经济时代下,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通过数字化转型维持其竞争优势并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业务数字化、流程自动化和决策智慧化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结合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乏整体规划、标准化建设落后、专业化分工低和数字人才储备不足的制约因素,需要推动政府层面的整体布局,加快数字化公共平台建设,鼓励不同规模物流企业的差异化转型并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物流企业在实践层面的探索与变革。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新绩效的效应与作用机理进行讨论很有必要。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2010~2020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并将动态能力细分为创新能力、吸收能力、适应能力,探讨其中介效应,总结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创新绩效”这一作用路径。主要结论如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旧可靠;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创新能力、吸收能力、适应能力,且三者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显著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市场化程度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为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动态能力、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明确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字经济衍生出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当前,真正享受到数字化转型红利的大多是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科技型企业或大型国企。中小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活下去,处于从传统生产、服务、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更需要技术、工具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我国中小企业不乏拥有数字化理念的管理者,但囿于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方法和实践能力不足,以及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强大引擎,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文章首先从技术基础、根本任务和价值链重构等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新路径。然后,从数据中台、数据资产和数据思维角度探讨数据中台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最后,从数字技术赋能供产销业务、数字化赋能经营、数字化赋能流程优化、数字化赋能管理决策和数字化重构商业模式等五个方面,论证数字化重构价值的应用逻辑,以期重构企业数字化价值链。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技术变革与企业发展需求等因素驱动下,司库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钢铁制造企业B集团为例,介绍分析了其司库体系数字化转型实践做法:设计规划阶段明确司库管理主要环节、梳理司库管理具体场景、构建司库管理数据指标体系,实施阶段通过打造信息技术(IT)能力和数据技术(DT)能力支撑指标体系落地,最终实现了司库管理工具、业务、场景的全面数字化。  相似文献   

18.
政府会计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政府会计工作效率、驱动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数字化水平,进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潜在突破口。本文以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基于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层面探讨不同因素对政府会计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作用,尝试梳理出政府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然后从政府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界定、目标定位、基本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搭建一个关于政府会计数字化转型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本研究预期有助于为顺利推进政府会计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选取2013—2021年我国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策略对其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中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策略的实施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构建数字中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齐瑞福  刘超 《企业经济》2022,(11):39-49
我国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催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进而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以深沪两市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2011—2020年期间的面板数据,从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两类绩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组织绩效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对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化转型并没有降低销售费用,反而提高了销售费用率;数字化转型对存货周转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对营业成本率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成功因素、企业管理者要避免管理者短视、加强数据的管理和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