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市场股价信息含量与股市波动的影响,使用HCW方法得出创业板市场股价信息含量与股市波动的政策处理效应,进一步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上述政策处理效应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虽然创业板市场实行注册制为提升市场股价信息含量提供了有利因素,但短期内并未显著提升市场的股价信息含量。同时,在创业板市场注册制试点方案出台至创业板市场注册制正式落地的过渡时期,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市场波动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但这一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市场逐步吸收。因此,在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建设水平,保持相关政策的有序披露,避免短期内集中诱发市场的意外波动。  相似文献   

2.
公司层面高可比性的会计信息对于优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升资本市场的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通过路径经验发现,代理成本和信息透明度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内控质量提升可比性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控质量对可比性的提升作用依赖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发挥,且这种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强。文章的结论细化了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优化投资决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放松准入管制而强化信息披露,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保证充分的信息披露尤为重要。基于注册制改革背景,本文分别从会计准则和公司治理两个视角研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注册制改革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线上互动作为非正式信息披露的重要形式,不仅加剧了上市公司信息传递方式的嬗变,也深刻影响着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以2013~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投资者信息互动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以及外部审计质量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信息互动会显著促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而高质量审计能够有效抑制信息互动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企业性质对投资者信息互动的促进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而行业竞争和现金持有则会加剧信息互动的促进效应。经济后果研究显示,投资者信息互动会通过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来增加企业价值。相关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为非正式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新发展趋势,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首要方向,是提高证券市场发行效率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二十世纪初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我国发行市场处于核准制,股票发行定价受到政府机构干预较强,并且信息披露也存在较大问题,由此降低了企业融资效率,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实行注册制改革能从股票供给侧角度对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产生根本影响,也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深入探讨注册制改革能否促进企业融资,同时从跨市场、跨板块、跨时间角度来进行板块市场整体融资效率的比较,最后对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和促进企业融资效率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越来越严,但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财务舞弊行为违背了信息披露准则,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在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披露被提升到了发行上市审核的核心位置。本文对科创板上市公司Z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动因及中介机构开展财务核查中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防范财务舞弊、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推动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HTH]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标:检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除了按其政策本意推动“三农”发展外,能否“一石二鸟”地对贫困地区的工业部门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研究方法:本文以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依据国家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考察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对其溢出影响。研究发现:(1)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对贫困地区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2)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能力、增强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促进创新三条路径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以上三条路径中更受青睐;(3)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推行能吸引全社会资本集聚,退出却会引发民间资本撤资行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呈现倒退迹象,其中年轻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表现尤甚。研究创新:将聚焦“三农”的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与工业部门相结合,并着重探讨贫困地区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政策影响情况。研究价值:为深刻理解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脱贫效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崔茜  刘媛  徐征 《财会通讯》2021,(3):42-45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12—2017年工业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在股价同步性中的治理效应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揭示.研究发现: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与企业股价同步性显著负相关;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显著抑制企业的股价同步性;会计信息可比性显著增强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与企业股价同步性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盈余公告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研究A股市场年报发布先后顺序所产生的信息溢出现象发现,分析师会根据先公告公司的盈余消息,修正对同行业后公告公司的盈余预测。这种现象在同时跟踪两家公司的分析师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分析师行业专长可以增进这一机制。行业经验更丰富的分析师预测调整幅度更大,预测准确度的提升也更明显。分析师的决策过程受规模经济的影响。分析师在同一行业内,跟踪的企业越多,搜集和处理的行业信息越多,对行业内溢出信息的利用越充分。研究结果为分析师提高预测准确性以及投资者改进决策质量提供了依据,也为监管者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田”,鼓励区内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激励企业投资。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自贸区设立对企业投资规模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自贸区政策能够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主要因其能够发挥投资激励效应和资本聚集效应,进而提高企业的实体投资水平。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层级更高,自贸区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非国有企业,实施自贸区政策更能促进国有企业投资规模的提升。另外,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缓解企业投资不足,且并未引发过度投资;自贸区的建设对要素流入与流出的促进作用能够通过溢出效应辐射至周边地区,但对产品的影响是虹吸而非溢出,在周边区域发挥了贸易转移效应而不是贸易创造效应。本文为全面评价中国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从企业投资行为角度为实体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企业环境绩效能反映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效果。基准回归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环境绩效,且这一结论在排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共同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改善公司治理、优化行业竞争和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环境绩效。拓展性分析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对环境绩效的促进效应在国有性质企业以及高市场化地区和高行业监管水平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应当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共同机构投资者的环境治理效应,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沪深A股中央国有上市公司2012—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将审计署实施的审计监管事件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并购和重大资产重组中业绩承诺可靠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府审计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可靠性水平,这一结论在全部并购重组样本中和剔除业绩达标在5%以内的样本后均得到了有效验证,且经过多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审计能够通过“监督”效应和“增量”效应促进国企并购重组业绩承诺可靠性的提升,但并没有对未接受审计的同行业企业起到很好的“溢出”效应;(3)在业绩承诺到期后的经济后果上,政府审计显著提升了业绩承诺达标企业的长期绩效表现,同时降低了其商誉减值风险,但对于业绩承诺未达标企业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罗玉辉  侯为民 《财会月刊》2023,(14):123-130
股票发行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注册制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科学推动我国股市全面注册制的高质量发展,是理论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注册制改革不是“一放了之”,要科学应对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多重挑战,包括防范金融风险、推动企业稳定成长及保护广大散户投资者利益。同时要把握好当前推动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包括监管层及交易所要及时总结经验、把握好全面注册制下的上市公司种类与数量、加快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去散户化”进度、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训和对“散户投资者”的保护教育并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当今世界技术转移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溢出效应是推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在深入分析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渠道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强化和利用FD I技术溢出效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FDI技术溢出渠道分析技术的溢出分为技术的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水平溢出是由于同行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产生的。垂直溢出是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一般认为,FDI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后向关联得到技术。跨国公司与当地供应商、分包商、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基于盈余管理异质性视角,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不同属性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地,在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操控性应计质量;在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操控性应计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监督机制和改善公司信息环境机制抑制盈余管理,而提高公司面临的投资者诉讼风险这一机制则未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利益相关者支持对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危机企业反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促进了危机企业反转,并且这种促进效应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两条路径的作用而实现的。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属性机构投资者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国有及境内机构投资者对危机企业反转可能性的提升效果更好;在信息传递效率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机构投资者对危机企业反转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核心。本文以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为例,分析新《证券法》实施背景下投服中心在特别代表人诉讼中作用发挥的机理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参与特别代表人诉讼改善了个人投资者提起诉讼的不足,主要体现为相关材料和证据搜集的便捷性、受害者人数以及损失金额计算的快捷性、参加庭审团队的专业性;投服中心具有“半公共—半私人”实施机制性质,通过发挥持股行权职能,在形成对公司经营治理活动软监管的同时强化投资者保护;投服中心参与特别代表人诉讼能够激发中小投资者行权维权的积极性,推动股东积极主义兴起,促进资本市场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反哺促进效应,但同时受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调节作用影响。本文运用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设定双因素基准模型并进行东、中、西部地区分样本回归以检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OFDI的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了母国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同时,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OFDI反哺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且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OFDI的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和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OFDI协调发展以推动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披露是企业向外部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有助于帮助企业展现数字化转型进程并赢得市场关注。本文探讨数字化转型概念炒作的价值效应,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概念炒作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价值效应,不利于提升企业长期和短期业绩;企业掩盖转型疲软、获取资源、追逐热点和操纵市值的动机以及大股东获取私利动机强化了数字化转型概念炒作的负向价值效应。机制分析显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概念炒作行为增加了企业破产风险、降低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加剧了股票回报波动性、削弱了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从而产生负向价值效应。进一步,从投资者反应视角展开的分析显示,散户投资者无法识别数字化转型概念炒作行为,而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判断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信息披露中实际的数字化转型投入和成果部分,即企业实际做了什么,并辅以新闻媒体报道,最大化避免数字化转型概念炒作行为带来的投资风险。本文可以为监管部门针对性治理“炒概念”乱象和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经验数据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