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鸣浦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40-143,149
科技进步有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带动就业增长。运用理论模型推导分析科技进步条件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效应关系。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由于引进技术使规模经济迅速扩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3.
丁承学  李雪军  王洁 《当代经济》2007,(15):102-105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4.
新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互动关系 1.新疆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的动态分析。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指经济增长率每提高百分之一所带来的就业百分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从业人员的吸纳程度。都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单位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弹性计算的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甚至为负值,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种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大量隐性失业显性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非对称性;投资增长与就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  相似文献   

6.
蔡昉  都阳  高文书 《经济研究》2004,39(9):18-25,47
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 ,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呢 ?首先 ,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 ,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 ,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桢 《经济学家》2008,(2):90-95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新疆劳动力资源处于相对短缺和绝对剩余并存的状态,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又非常严重。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减弱,尤其是第二产业资本增密导致排斥劳动力就业的趋向显;二是劳动力资源增长相对较快;三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劳动群体退出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富集地区就业弹性低于全国。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内蒙古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都带动了就业,但带动作用越来越弱。与内蒙古整体状况相似,第二产业投资和GDP增长加速度每提高1%,就业加速度就分别提高、降低0.265%和0.464%。第一产业产出的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别为0.253和-0.044。第三产业产出的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别为0.799和-0.434。  相似文献   

11.
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勤  朱娜 《经济纵横》2004,(9):47-49
本文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 ,阐述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经济增长 ,并进一步从经济增长的内部结构分析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实证的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作了分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就业弹性,并对检验结果和就业弹性测算结果作了原因解析,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及就业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提出未来中国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及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是科技进步和保障就业。通过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说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就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上,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般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中国经济20余年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应该说,中国不会有失业问题。但从下表和图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即就业增长弹性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5.
绍兴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94--2006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77,第二产业为0.21,第三产业为0.26。绍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变动的特点与绍兴集群经济发达的特点密切相关。绍兴集群经济演进及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对扩大就业的启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把青年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弥补经济增速下滑的失业损失;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16.
张岩 《生产力研究》2013,(12):90-92
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带动经济增长。然而,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文章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回答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能够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程序为多大、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持续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李红松 《财经研究》2003,29(4):23-27,66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再就业工程,组织更多的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就业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社会问题。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个经济问题。就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西方早有研究。由于就业和通货膨胀在不同的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济增长对就业与通货膨胀也有不同的影响,故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力图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点,以协调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长期在英国执教的新西兰经济…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的矛盾出发,分析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提出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拉动就业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