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用于房地产开发、经营、流通、消费的贷款投资一般要占其贷款总额的30%左右。住房金融市场不仅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也是该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推动器”。其中,美国住房金融市场尤为突出。一、美国住房金融市场体系的构成  (一)住房抵押信贷体系(一级抵押市场)个人住宅抵押贷款是美国银行普遍开展的一项重要业务,其中大部分业务是由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和人寿保险公司等私营储蓄信贷机构经营的。它们主要把吸收的长期储蓄存款,投放在较长期的私人住宅贷款上,由于住宅信…  相似文献   

3.
刘思斯 《中国外资》2010,(22):40-40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位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是指抵押贷款的流通转让市场,它与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即住房抵押贷款原始创造市场相对应。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流通市场、住房抵押贷款直接买卖市场、住房抵押贷款回购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互换市场等。 2004年底我国居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例为11.7%, 2005年2月末,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已达到16508亿元,与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总余额之比为5.95%。而199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债务为50740亿美元,约占信用市场债务余额的  相似文献   

5.
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比较:基于同质性与差异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海松 《上海金融》2007,(10):4-9,82
本文首先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形势入手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宏微观形势与2004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几近相同。本文进而对当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与美国的同质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共性大于异性。最后本文提出,次贷危机说明了美国运用加息政策调节房市并不成功,因此,为了有效预防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尝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工具,直接治理投资型住房贷款需求的膨胀,减小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向银行信贷体系的传递,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王家庭  杨晴翔  刘娜 《山西金融》2000,(3):20-21,35
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结束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实行,个人购房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虽然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有较大发展,但作为一级市场有力支持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发展十分滞后,这无疑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建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已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因特网普及应用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因特网对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特别是一级抵押市场成本结构和进入壁垒的消除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住房抵押贷款替代了部分传统业务;网络提高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价格透明度,并促使住房抵押一级市场不断非中介化。这使得客户获得服务的便利提高、交易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剩余。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在规划与发展网络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1.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一直遵循着防范风险这样的一条规律,包括风险的降低与分散.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着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与提前还款风险,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对以上几种风险的化解意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产生及证券品种的创新都起到了降低与分散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产品设计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各国住房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据着重要位置。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为例,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基本上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其成功的产品设计、政府调节方式、市场模式、运作机制等为许多国家仿效。美国住房金融市场已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以来,意大利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见图1).在我们看来,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因为许多大银行尚未从事证券化业务.我们相信:意大利信贷市场所遭受的结构性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极其巨额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发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及担保债务权证(CDO)。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三类:优级贷款市场、次优级贷款市场及次级贷款市场。同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市场,二级市场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为了回收流动性,将住房抵押贷款出售给房利美和房地美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发行MBS。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MBS又连同其他资产被重新打包,发行CDO。本文还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叫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是为信用等级不高、收入较低、债务负担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信贷服务,需要借款人以住房或其他财产作为抵押。由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比较大,因此次级抵押贷款要求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高得多,是一种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和回收资金,往往将其进行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这样,次级抵押贷款就变成了资产  相似文献   

13.
外刊扫描     
鲍尔森呼吁大力应对房市萧条美国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呼吁加大力度应对国内住房市场的萧条局面。他说,住房市场的滑坡以及信贷及抵押贷款领域各种与之有关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重大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一、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叫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是为信用等级不高、收入较低、债务负担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信贷服务,需要借款人以住房或其他财产作为抵押。由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比较大,因此次级抵押贷款要求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高得多,是一种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和回收资金,往往将其进行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这样,次级抵押贷款就变成了资产  相似文献   

15.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有力地支持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和繁荣。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包括:政府机构担保与私营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完善的自我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经营机制。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也应建立政府住房抵贷款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商业性住房抵贷款保险机构,构建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比较与借鉴李敬语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能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满足居者有其屋的愿望。由于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起步较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美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开始...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美国国债市场,证券化已成为住房融资的主要方式。本文介绍了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和教训、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运作流程以及资产证券化对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证券化阶段.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美国金融制度的改变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特征是借款者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和抵押贷款坏账高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直接导致此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房价泡沫的破灭和利率上升.掠夺性放贷和监管缺位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于推动住房产业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其发展离不开立法支持和信用支持,我国在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证券化业务环境,强化政府支持,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质进展。  相似文献   

20.
聂冰 《会计师》2008,(8):25-2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既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创新之一,也是房地产创新的动力,目前其已成为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本文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住房贷款抵押业务的经济功能,并提出了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