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宏观经济研究》2006,(3):I0007-I0008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完善,有利于在东部加快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言平台。  相似文献   

2.
李为 《发展研究》2016,(12):20-24
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海峡西岸城市群是福建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抓手.在界定城市群定义、论述城市群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剖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描绘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优势突出,且面临着闽台合作以及自贸区、“海丝”建设等带来的新机遇,但区域联系松散、核心城市竞争力偏弱、要素内聚力不足.据此,从整合空间、培育极核、提升功能三个维度,对海峡西岸城市群规划建设提出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我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一直在探寻自己在全国发展当中的战略定位。今年两会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议案的提出并获通过,标志着本省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新一轮创业的轨道。因而,能否顺应形势统筹内外发展,加强区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重建本省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已经牢固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圈,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三大增长极。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放缓,形成“中部塌陷”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已引起…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规划中对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做了完整地阐述,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已形成。不过,在目前体制背景下,区域合作、协调由“虚”变“实”还需一个过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格局,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和谐发展,尚需在大的战略背景下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各方面体制改革。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余军 《发展研究》2007,(6):9-10
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共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的一大亮点是,紧紧抓住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态势和基本格局,对福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作了新的阐述,对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空间的拓展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的.“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32个城市群的构建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而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开辟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由南到北正在构成以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为区域的“四带一区”新经济格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指导方针,依托水陆交通,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培育并形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等重点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增强,“欧洲统一大市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地区在形成和筹组区域市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发展。限制与反限制性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东北亚经济区也将会受到影响。作为东北亚经济区中之大国的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北部,极应研究和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技、贸合作。  相似文献   

10.
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唤起了中部地区超越发展的希望,完善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至此,我国各地区经济都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导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然而,中部崛起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中部地区的实际,从中部地区特点和优势出发,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区域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实现中部崛起,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老工业基地和传统的粮食主产区众多,所有制结构不…  相似文献   

11.
“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已成为我国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与20世纪末相比较,中部地区面临的发展形势已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完善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趋于信息主导化,与此相应提出“中部崛起”应实施市场机制作用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战略模式,以市场利益为导向建设综合优势,充分发动市场行为主体——企业构建产业链群效应,以专业化市场组织新型区域分工格局,实现区域经济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 0世纪 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 ,即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实行东西互动 ,带动中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业已形成。随着区域经济运行格局的变化,区域间资金流动过程也就出现了新的面貌。 一、金融确立了在区域间资金流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展开的经济市场化进程使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上升,大量实物获  相似文献   

16.
陈雄 《发展研究》1998,(8):38-39,46
推进漳平市新一轮创业,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必须念好“山海经”,充分利用漳平市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强与闽南沿海开放地区尤其是厦门特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一、开展山海协作,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漳平市地处闽西山区的腹地前沿,位于厦门经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向、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状况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状况是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具体解析劳动力流动现状的成因和经济学决定因素,本文阐释了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即消费逐渐替代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内驱力的过程中,地区增长模式的拐点正在出现,内需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给中部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不少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一种发展一业、带动一片、各业互补、良性循环的农村小区域经济。这种充满新的活力的经济组合和经营格局,为深化供销商业改革提出新的命题,也为供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条件。笔者根据临汾地区建设农村小区域经济的实践,就供销商业如何实现服务区域化的问题,提出几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分别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南北地区和省区市角度展开分析。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特征(一)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东部地区发展速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东中西地带间发展速度的差距已开始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八五”时期(1990—1994)三大地…  相似文献   

20.
边缘化·塌陷·崛起--评《全球化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开放已有27个春秋,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呈现全新格局,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进程中,我国经济空间格局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区域经济整合使省份经济开始走向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9 2"各省区正不遗余力推动"泛珠"合作,泛长江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进一步加速,有独领风骚之势;西部地区依靠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部地区却逐渐淡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央,发展缓慢,徘徊多年,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下,呈塌陷格局.在这一背景下,由杨云彦、田艳平和秦尊文合作的新著<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尝试从新的视角研究中部崛起,并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