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院前急救是抢救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环节,探讨院前急救护理程序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方法 在院前急救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迅速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病情做出及时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及安全转运.结果 运用规范的护理程序后,院前急救生命支持的时效显著提高.结论 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磊 《大陆桥视野》2012,(20):42-43
建立高效运作的院前急救通讯指挥系统,是现代院前急救的趋势。院前急救通讯指挥系统主要包括:有线话务通讯子系统、数字录音子系统、GPS卫星定位子系统、GIS电子地理信息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大屏幕显示子系统、三字段信息子系统、计算机通信子系统、急救分站子系统等。现代化的网络管理为院前急救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6,(8)
近年来政府对职工工伤伤害高度重视,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的保障力度。医务人员的工伤伤害也不仅局限于职业暴露与操作时锐器伤等。院前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受到工伤伤害不仅影响了医务人员从业的安全感,更减弱了院前急救服务于患者的整体能力。如何减少或避免院前急救人员工伤伤害,维护职工权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需要系统全面分析并加以完善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探究交通拥堵对于院前急救医疗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交通拥堵对于院前急救医疗可达性的影响在高峰时段尤为明显,相对于平峰时段,道路拥堵指数上升30.6%,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最短可达时间上升68.4%,平均可达时间增加18.9%,交通拥堵导致救护车行驶速度降低22.8%;平峰时段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可达性明显提高,54.7%和96.9%的居民可在15 min与30 min内得到及时救治。(2)研究时段内院前急救可达时间插值结果均呈圈层式分布,可达时间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逐渐增加。高峰时段下交通拥堵因素对于15 min、20 min和30 min时间圈层的影响较为显著;平峰时段下,25 min圈层覆盖面积显著增加,外围地区的急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晚高峰时段15 min圈层覆盖面积相对平峰时段有明显增加,因此公交专用道路对于提升院前急救可达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通过考虑与不考虑交通拥堵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可知:交通拥堵对可达性所造成的影响与该地区路网密度和人口密度成正比例关系,即交通拥堵对于人口稠密、路网密集的地区影响显著。忽略交通拥堵因素时,C1地区内街道数量上升40%,覆盖人口总数上升39.8%。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将直接改善中心城区居民获得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中毒院前急救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急性中毒的院前急救的方法,按流程进行认真处理.结果 112 例急性中毒患者中,显效46 例(41.1%);有效62 例(55.4%);无效4 例(3.6%);总有效108例(96.4%).结论 通过积极的院前急救,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急救和转运方式等,使有效的急救时间提前,为患者急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6.
就院前急救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阐述计算机与网络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及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56 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充分利用院前急救手段,快速有效的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药物治疗,尽快改善脑组织缺痒.结果 经过有效的院前急救后,23 例表现为头疼、头晕及全身乏力等,患者治疗后症状好转,5 例嗜睡患者中有2 例患者清醒;有24例轻-中度昏迷患者变为嗜睡,其余3 例病情无明显变化;深昏迷1 例患者因院前中毒时间过长病情加重转院治疗.结论 及时做好院前抢救及护理工作,给予合理的氧疗及急救措施,可以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院前急救期间应用普罗帕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沈阳急救中心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应用胺碘酮;研究组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应用普罗帕酮。比较两组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救治效果、院前转运时间、心率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事件例数、用药前后心率水平的改善幅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救治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心率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仅1例发生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前后心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院前急救期间应用普罗帕酮,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症状,缩短转复时间,减少药物导致的不良事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护理临床执行力的手段及应用,避免临床急诊护理风险。方法以现有的风险预警流程及护理职责为基础,制订可行性强的临床急诊护理制度,提高护理管理者的管理力和执行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工作成熟度,进而提升执行力。结果实施管理后患者满意度为97%,护理质量评价为96.38分,两者数值随急诊患者的增多而提高,而急诊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急诊护理制度有效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及工作成熟度,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执行力,有效降低了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急诊工作是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缩影,急诊质量对提高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和降低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急诊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有机体。要把急诊工作搞好,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和实行规范化管理。我院近几年来根据自身的特点,摸索出自己的管理方法,使急诊科的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应急能力大大提高。多次受到市、区卫生局及市急救中心的表扬。在2000年度,市卫生局组织的全市48家医院参加的急救演习中,我院取得了最高奖项综合优秀奖的好成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急诊工作要做得好,必须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急诊颅脑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接受急诊颅脑手术患者81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急诊颅脑手术患者67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原出血量增多或颅内出血、硬膜外引流量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原出血量增多或颅内出血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4%和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引流例数和平均硬膜外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接受急诊颅脑手术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应以微创治疗为主且术中需要放置引流管,若病情允许应尽可能延缓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在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对其运用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抢救及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诊断、急诊停留、抢救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卧床、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抢救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检查及抢救时间,提升了临床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折的急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发性骨折的急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有78例患者治愈,患者的骨折部位具有良好的后期功能,1例患者在急诊时死亡,1例患者需要进行后期截肢,本组患者病死率及截肢率均为1.25%。结论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护理中,要想将急诊抢救成功率有效提高,就必须将患者的骨折部位妥善固定好,并且还要保证患者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对于并发症要详细监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能够快速恢复后期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成立"生命圈"品管圈,经过主题选定、制订计划、通过现状把握(用14天,对196件急救物品进行查检,得出出诊物品不完好共26件,完好为170件,完好率为86.7%)、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有形成果:出诊物品完好率由86.7%提高到95.4%,目标达标率106.25%,进步率65.38%。无形成果:每名圈员在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集力、沟通协调、幸福感、品管手法等8个方面均得到正向成长。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急诊物品的完好率,同时也促进圈员的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正向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留观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特点,以提高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急诊留观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急诊留观患者的治疗有明显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院前救治小组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救治的11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院前救治方法及效果。结果经过院前急救,到达院前所有患者中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者53例,浅昏迷转为昏睡者50例,现场死亡11例,病情好转率为90.35%。结论加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救治,可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合理抢救,为院内救治创造有利条件,有效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硝酸甘油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和影响.方法对巴马县人民医院2005年08月~2010年02月收治的患有心脏病的急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在急诊科的心脏病的患者及时采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痛.结果硝酸甘油对心脏病的患者有很高的疗效,我院收治的患有心脏病的急诊科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抑制,减少了急诊科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结论硝酸甘油在治疗患有心脏病的急诊患者时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对抑制患者的病情恶化有很好的作用,应该被重视并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在急诊检验血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急诊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重症状患者46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方法所测得的血糖结果。结果快速血糖仪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0.5~1.0mmol/L的患者有28例;0.3~0.5mmol/L的患者有38例;0.1~0.3mmol/L的患者有62例。快速血糖仪高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0mmol/L以上的患者有16例;0.5~1.0mmol/L的患者有51例;0.3~0.5mmol/L的患者有81例;0.1~0.3mmol/L的患者有99例。其余90例患者的快速血糖仪检测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一致,差异在0.1mmol/L之内,一致率为19.35%。结论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基本相符,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等特点,十分适合应用于急诊患者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所收治的101例脑出血患者,其中院前急救56例为观察组,接到出车指令后2~3min,急救人员开始出发,车程中要及时与患者家属或现场目击者联系,对患者目前状况进行实时掌握,并指导其进行简单处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便开始进行急救处理。未经院前急救45例为对照组,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呼吸道梗阻0例(0.0%),脑疝4例(7.1%),死亡9例(16.1%);而对照组入院时呼吸道梗阻6例(13.3%),脑疝11例(24.4%),死亡17例(37.8%),两组患者急救情况笔记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病情凶险,而降低其关键之处在于要对急救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总结,加强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质量。方法选取北京市18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20名护士长,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人员工作紧张身心疲劳、工作经验不足、人员数量及质量问题、先进仪器设备使用经验不足的百分比分别是80.0%、80.0%、85.0%、80.0%;管理监督教育不得力、简化操作流程、用药查对不严谨的百分比分别为75.0%、70.0%、85.0%;急诊环境嘈杂、医护协作能力差的百分比是70.0%和65.0%。结论经调查与分析,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质量与数量、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及急诊环境等是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