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立法上却几近空白.本文通过对测谎技术作用、科学性及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的分析,提出测谎技术有其存在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对此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尽旱明确有权确定采用测谎措施的机关、测谎的原则及条件、测谎结论的应用这些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谎技术法案.  相似文献   

2.
梁彩雯 《金卡工程》2010,14(8):155-155
测谎结论已经进入到我国司法领域,但对于测谎结论的属性还存在种种争议。有学者认为测谎具有鉴定结论的所有特征,应当属于鉴定结论也有人认为测谎结论只在于检测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足以作为证据使用。测谎技术将以其特有的实用性存在于我们的司法领域中,但唯有规范使用,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才能够最大的发挥其作用,同时兼顾保障被测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谭文 《上海保险》2006,(9):58-59
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技术,是用心理刺激触发生理反应,提取心理痕迹的一项现代技术。测谎仪测试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被测试人因心理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参量变化。人说谎时,心理会产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一些生理参量(如脉搏、呼吸、血压、皮肤电阻等)的变化。这些参  相似文献   

4.
证据收集程序作为证据制度的核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证据收集程序发挥作用,需以完善而充分的制度规定为前提。我国法律虽对证据收集程序作了一些规定,但其在内容上还存在很大缺陷。我国立法者应当从运作机制、收集方法和制裁措施等方面对证据收集程序的规定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陈美西 《金卡工程》2009,13(12):38-39
在我国,由于法律传统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倾向,因此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证据法是极其薄弱的。我国传统证据法学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理论,导致了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当中造成许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操作上的自我矛盾,证据法学长期以来的这种困境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关注。本文从事实信息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证据法自身存在的问题试图重构证据法学。  相似文献   

6.
黄彦婷 《金卡工程》2009,13(3):27-2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是这只是在司法解释的层面,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尚没有立法来固定,这种制度现状导致了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实践既无合法性也无强制性,不利于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法律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合理经验构建起我国"本土化"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相似文献   

7.
石尧 《金卡工程》2009,13(12):47-48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如盗窃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非法拦截计算机数据等;很多传统的犯罪也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如利用网络盗取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盗窃,利用网络群发信息进行诈骗等,使传统法律各个领域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证据问题日益增多,成为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而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法律定位成为研究证据新的领域各种现象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果对电子证据进行了错误或不明确的定位势必将阻碍我国整个证据法领域以及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相关犯罪领域(包括理论与实务)的健全发展。因此,对电子证据进行合理的法律定位势在必行,其包括电子证据的证据的概念定位、电子证据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定位以及电子证据的证据形式定位。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说,反倾销是发生在特定法律框架下的会计纠纷,会计证据是国际应对反倾销过程中自我维权最有力的法律武器。运用会计证据进行反倾销应诉的前提是熟悉申诉国反倾销调查程序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目前,美国已成为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建立在对美国调查问卷相关会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应对美国反倾销会计证据维权策略,将有助于我国企业有针对地使用会计证据进行举证和抗辩,进而维护我国企业合法出口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震惊全国的冤假错案,多与刑讯逼供和相关的非法取证有关,通过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以解决已经达成共识。我国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非法证据排除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规定,但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裁判程序的缺失,不能达到排除非法证据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裁判程序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裁判程序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网络审计证据应用于审计实务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文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从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论述网络审计证据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旨在树立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应用的先例,进而推动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最终使网络审计证据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审计证据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瑶 《金卡工程》2009,13(2):23-24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传来证据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但是学界对传来证据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而且没有建立相应可行的传来证据规则。笔者试通过事实信息的引入,对传来证据进行重新的定义,并试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来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2.
李帅 《金卡工程》2009,13(12):109-10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在如今一些案件中,证据的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夫妻一方收集配偶与第三者的证据时,如何采集双方的QQ交流信息的调查取证等。电子证据以完全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独特表现方式,成为了一种新型证据。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这类证据的规定尚不完善,导致实践中法院对这类证据的认定不一,那么如何合法收集这类证据,且能够被法院采信,就极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黄林雯 《金卡工程》2010,14(8):52-5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后,迅速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联合机构所采纳。然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理论界却备受争议。批评者认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后果是放纵了一些犯罪的人,这些犯罪的人因为警察的的错误逃避了处罚,从而逍遥法外。更多的人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持赞誉的态度,这一规则对于保护人权,维护法律的权威、阻止警察的违法行为,发扬执法道德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试从非法证据的概念和排除规则入手,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在构建中的矛盾对立及其对我国刑事诉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证据真实,来源合法"是供应商提出质疑的一项重要条件。作为集中采购机构,应该根据我国法律的一般规律,明确要求质疑供应商提供证据的原件并予以核实,对于以非法途径获取的质疑证据,应该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15.
贾静远 《金卡工程》2008,12(8):28-29
传闻证据因其证明力问题历来是备受争议的证据种类,在英美法系国家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一般不具有可采性,不提交法庭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却承认了传闻证据的可采性.我国有必要借鉴英美法系中的传闻证据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在承认传闻证据证明力的基础上完善传闻证据例外规则,对可出庭但拒绝出庭的证人、鉴定人的证词及经过多重转述的证词排除,以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史晓林 《山西财税》2006,(12):20-20
为了使财政检查人员将收集到分散的、个别的、不系统的证据变成充分的、适当的、具有证明力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恰当的整体检查结论,检查人员按照一定的方法在证据取得上以及对所收集到的证据的分类整理与分析上,进行合理的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检  相似文献   

17.
汪泽 《税收征纳》2004,(6):22-23
证据是案件的生命,是案件的灵魂,是认定税务违法事实的依据,证据的收集是税务机关在查处税务违法案件活动中的核心任务。证据按其存在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作为证据事实表现形式的证据。包括有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言词证据为实物证据的对称,是指以人的语言陈述形式表现证据事实的各种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辩解,鉴定结论属言词证据。证据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客观性,就是一切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关联性,就是证据与待证事实要有内在的联系。直接或间接的证明待证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三是合法性,就是证据必须是具有法律所规定的特定形式。同时证据的收集调查、审查核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信仰     
薛向东  桂书立 《金卡工程》2009,13(10):55-55
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彰显了法律信仰在法律实现中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学者斯坦在研究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后指出,"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法官的人格和信仰对于法律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他们不仅影响法官对法律规则进行解释,而且影响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如何进行认定."这句话足以展示法律信仰在法律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证券执法中,当事人自行提交的专家法律意见书不是证据,而是法律专家向特定委托人提供的咨询意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证券执法应对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原则与要点,并提出了以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司法文件为基础,尽快构建我国证券市场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基石,是恰当的审计评价和明确问题定性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审计证据的法律功能和应用、审计证据和问题定性的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审计证据和问题定性法律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